《石钟山记》教学设计8
- 资源简介:
约3310字。
12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归纳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作者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知识,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作者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精彩课堂
一、情境导入
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再多的挫折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开宋词豪放派的先河,他让世人领悟到:面对生活的坎坷应该乐观向上,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面对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他就是苏轼。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石钟山记》,就是苏轼众多名作中的一篇游记。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纠正读音。
3.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4.思考:文章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文章的结构有何特色?
明确: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一)研读第1段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
2.归纳重点字词,学生翻译第1段。
3.小组讨论问题。
(1)结合课文说说石钟山的地理位置。(用原句回答)
(2)对石钟山命名的缘由有哪两种解释?人们或者作者对此持何种态度?作者对这两种解释有所质疑的理由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明确:(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2)①解释一: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们或者作者的态度:人常疑之。
质疑的理由: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解释二: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人们或者作者的态度:余尤疑之。
质疑的理由: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小结。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突出实地考察的必要性。
(二)研读第2段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2段。
2.归纳重点字词,学生翻译第2段。
3.小组讨论问题。
(1)作者对前人的说法表示怀疑,所以亲自考察石钟山。考察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作者刚到绝壁之下时心情怎样?
(3)作者发现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4)作者为什么要用“无射”“歌钟”作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