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8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择性必修下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7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21 15:53: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310字。

  12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归纳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作者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知识,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作者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精彩课堂
  一、情境导入
  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再多的挫折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开宋词豪放派的先河,他让世人领悟到:面对生活的坎坷应该乐观向上,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面对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他就是苏轼。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石钟山记》,就是苏轼众多名作中的一篇游记。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纠正读音。
  3.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4.思考:文章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文章的结构有何特色?
  明确: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一)研读第1段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
  2.归纳重点字词,学生翻译第1段。
  3.小组讨论问题。
  (1)结合课文说说石钟山的地理位置。(用原句回答)
  (2)对石钟山命名的缘由有哪两种解释?人们或者作者对此持何种态度?作者对这两种解释有所质疑的理由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明确:(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2)①解释一: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们或者作者的态度:人常疑之。
  质疑的理由: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解释二: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人们或者作者的态度:余尤疑之。
  质疑的理由: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小结。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突出实地考察的必要性。
  (二)研读第2段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2段。
  2.归纳重点字词,学生翻译第2段。
  3.小组讨论问题。
  (1)作者对前人的说法表示怀疑,所以亲自考察石钟山。考察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作者刚到绝壁之下时心情怎样?
  (3)作者发现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4)作者为什么要用“无射”“歌钟”作喻呢?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