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之歌》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3980字。
自己之歌(节选)
教学目标
语言目标: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学习诗歌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思维目标: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审美目标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目标: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歌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教学重点: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和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独特的诗歌形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三部阅读鉴赏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你曾经歌颂过什么?你会歌颂什么?是太阳,是大海,还是高山?那么,你可曾想过歌颂自己?咏叹那不一样的生命之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这首诗歌的作者是美国诗人惠特曼。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
在阅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要注意感受其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之力和诗中凸显出的那个宏大的自我。体会惠特曼在诗歌中赋予自然事物的诗意。
2.作者简介:
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等。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他的诗集《草叶集》,以“草叶”命名,其用意就在“民主”二字。为了避免传统的诗艺常规,即押韵、格律等,惠特曼创造了一种空前自由的诗体,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由”是《草叶集》的一大特点。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有“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之称。主要著作有《给一个遇到挫折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3.作品简介
《自己之歌》是《草叶集》初版的开卷之作。在此诗中揭示了“草叶”的意义:自然界最平凡、最普通的草,有广大的生活天地和强劲的生命力量,它"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都一样地生长"。惠特曼认为草是他的形象,他的"意向的旗帜,由代表希望的碧绿物质所织成",他要用"如同草一样朴实"的语言讴歌祖国和人民。在诗人心目中,不朽的草象征不朽的人民,正在发展中的美国、自由和民主的理想。
4.写作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经验主义者提倡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