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4910字。
人应当坚持正义
【素养目标】
语言目标:领会苏格拉底的论辩逻辑,学习其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思维目标: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
审美目标:理解 “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的观点,把握住思想内涵。
文化目标:了解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领会苏格拉底的论辩逻辑,学习其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 “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的观点,把握住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当你身陷囹圄时,是会选择相信正义的审判,还是选择想方设法的逃脱。如果“生”与“义”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你又会如何选择?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如何抉择的。
2.作者简介
柏拉图(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氏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拉。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西西里等地。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制度,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
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是西方古代著作丰富且作品完整齐全留传下来的唯一著作家,他为后人留下了30多篇对话集。其中《理想国》和《法律篇》包含着丰富的法哲学思想。
3.创作背景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课文记载的就是这次谈话的过程。
4.资料链接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