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35
- 资源简介:
约6040字。
选必下第三单元:至情至性
《归去来兮辞》(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初步领略文章的节奏韵律之美;
2、自己批注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能翻译每个句子。
【教学重点】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难句的翻译。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3、隐者颂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两怀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穿过东篱的栏栅,你认清斗米中的昏浊/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后的衣裳/踏着落英缤纷,你寻寻觅觅桃源梦境/追着尧舜足迹,你隐隐匿匿南山菊影/没了罗绮华服,你披起晚霞织就的布衣更显高贵/没了轻车香马,你踩着泪光延伸的路途更觉舒畅/勇于放弃/敢于清高/于是你笑了,笑声中你双眸闪亮,眼神滑过一丝哀伤/隐者,不就是一个隐匿疼痛,愿意被遗忘的勇者吗
活动一:知人论世。
1、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2、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