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检测练习1
- 资源简介:
约9910字。
14《故都的秋》检测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从十三陵的樱桃下市到枣子稍微挂了红色,这是一段果子的历史。看到梨枣,人们便有①“一叶知秋”之感,而天气是热的,一早一晚却是相当的凉爽,还可以做事。会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内搭起凉棚,他就不会受到暑气的侵袭。假若不愿在家,他可以到北海的莲塘里去划船,或在太庙的老柏树下品茗或摆棋。②“通俗”一点的,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地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愿意洒脱一点的,可以拿上钓竿,到积水滩或高亮桥的西边,在河边的古柳下,作半日的垂钓。听戏是好时候, 天越热,戏越好;名角儿们都唱双出。夜戏散台差不多已是深夜,凉风儿,从那槐花与荷塘吹过来的凉风儿,会使人精神振起,于是便哼着《四郎探母》什么的高高兴兴地走回家去。天气是热的,而人们可以躲开它!在家里,在公园里,在城外,都可以躲开它。假若愿远走几步,还可以到西山卧佛寺、碧云寺与静宜园去住几天。
1.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加点的“会”,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 (《祝福》)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故都的秋》)
C.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 ( 《雷雨》)
D.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引号在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语言符号,可以为作品增强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引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天气是热的,而人们可以在家里、公园、城外躲开它”,二者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 的传统活动。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 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活动。明代以后,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8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导致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 ,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 ,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喜闻乐见 老少咸宜 日臻完善 不一而足
B.喜闻乐见 妇孺皆知 炉火纯青 层出不穷
C.雅俗共赏 老少咸宜 炉火纯青 不一而足
D.雅俗共赏 妇孺皆知 日臻完善 层出不穷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8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导致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B.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8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C.山东潍坊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8届国际风筝节,导致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D.山东潍坊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8届国际风筝节,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板鹞”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D.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长期受到各方诟病。在越来越重的书包、奔波赶场的培训面前,压得孩子和家长喘不过气来。教育领域被浓重的焦虑裹挟,搅得各方苦不堪言。市面上遍地开花的培训班,名目花哨,却( ),含金量极其有限,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