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ppt7
- 资源简介:
超重与失重.doc
超重与失重.ppt
《超重与失重》教案
南靖二中物理教研组 吴枝兰
【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3)运用牛顿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b、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结合我国的“神舟”号载人飞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失重和超重的实质
(2)超重与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悬挂物的拉力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在超重和失重条件下,物体的重力不变
(2) 对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的疑惑:一是当物体存在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的重力变了没有?学生可能会从超重、失重的字面理解所谓超重就是重力增加,所谓失重就是重力减小或消失;二是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将速度与加速度方向辨识不清的困难。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质疑、探讨、类比、讲练
【教学用具】 弹簧秤、砝码、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神舟五号》发射及返回录相
提问:1.神舟号发射有何意义?
● 载人航天: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重要标志
● 空间产业:制造加工独领风骚
● 载人飞船:展示高精尖最新科技成果的“摇篮”
●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日跃东方,叩启天穹。即
历史背景:
n 1961年7月16日,自力更生发展原子能的决定。
n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n 1970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n 1986年3月,发展载人航天被列入了著名的“863” 计划。
n 2003年10月16日,中国第三个将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的国家。
2.航天员在火箭发射与返回舱返回中,航天员遇到的最大生理问题是什么?
(1)载人航天有较大风险,宇航员要面对:振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宇宙辐射、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超负荷的心理和工作压力等;可能导致宇航员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航天运动病、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睡眠周期紊乱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威胁到宇航员的生命。
(2)超重:在载人航天器的发射加速上升段,宇航员要经受5倍于地球引力的超重过载,125dB的高强噪声和振动刺激;宇航员返回地面时则要经受开伞减速和着陆冲击的考验。这些统称为超重或者过载,重力作用于人体的方向由头至足的则称正超重;反之,重力的方向由足至头时称负超重。正超重时,血液受惯性作用由上身转移到下身,引起头部、上身缺血,视力障碍,严重时可发生晕厥。高g值的超重,人取坐姿难以适应,所以宇航员通常采取仰卧姿,这对人体的影响较轻。人对8g值的横向超重可耐受十多分钟。航天中经受的这种横向超重,一般时间较短,经过训练的宇航员容易耐受。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