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焦玉增).doc
观课记录(焦玉增).doc
教材分析(焦玉增).doc
教学课件(焦玉增).ppt
教学设计(焦玉增).doc
课标分析(焦玉增).doc
课后反思(焦玉增).doc
评测练习(焦玉增).doc
效果分析(焦玉增).doc
共1个课件,8份文档。
力的合成测评练习
一、力的合成
活动与探究1
如图所示,一个成年人提起一桶水,使水桶保持静止,用力为F;两个孩子共同提起同样的一桶水并使之保持静止,用力分别为F1和F2,那么该成年人用的力与两个孩子的力作用效果是否相同?二者能否等效替代?F与F1、F2是什么关系?
活动与探究2 探究力的合成的规律。
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①怎样使合力F的单独效果与两分力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课标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把实验探究求合力方法的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矢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矢量的运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1)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研究合力与分力间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共点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教科书用简单的语言和一幅卡通图引入了合力、分力的概念及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将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由传统教科书的验证试验改成探究实验。实验看起来与传统教科书中的实验一样,但教科书的写法和学生的做法都有很大差别。原来的写法把实验的结果告诉了学生,实际上是一个验证性试验,而新的写法是个探究性的实验。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书中写出了探究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以及“建议用虚线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合力的箭头端相连接”等话语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教科书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知道合力与原来两个分力夹角的关系,最后通过两幅生活中的插图说明了共点力的概念。
博山区实验中学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观评记录
时间 2015.4.15 地点 电教室 课题 力的合成 教师 焦玉增
个人自评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方面。在上课之前我仔细的阅读了课程标准,知道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力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行定则。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的过程。难点是引导学生对探究方案的设计。
2.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方面。这节课我采用了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引导的方法等。使得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比较高,主体性的发挥比较充分。这节课整个来说还是比较流畅的。我先采用演示提水桶引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然后又举多个例子加以强化。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对学生可能的错误观点,用事实说话——做演示实验,加以更正,并引出和分力方向有关这个观点。然后让学生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探究之前一定要做好铺垫,把探究问题细化,让学生各个击破,才能形成探究方案。最后通过例题巩固平行四边形定则。
3.教学语言和板书设计方面。上课能做到讲解内容正确,详略得当,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教态亲切自然。板书工整合理,一目了然。
教学设计
学科 物理 年级 高一 课题 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
实验器材 水桶、方木板一块、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细绳套、三角板、刻度尺、图钉、铅笔、电脑、投影仪、实物展台。
教学特点和
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等效的角度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
(2)、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等效替代”的方法。
2、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过程中,初步学会“科学猜想、设计实验、分析验证、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会在科学探究中即要大胆猜想,又要严谨求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在等效的基础上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启发,以实验探究为主,讲授法为辅。
学法: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四、教学用具:
水桶、方木板一块、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细绳套、三角板、刻度尺、图钉、铅笔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