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三要点”
作者:安徽省霍邱县三中 王大伍 时间:2007/4/15 17:03: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48
1、翻译应由整体(语段)到个体(语句)。
许多学生接触到文言翻译题时,往往急于求成,凭着自己对该语段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意义的一知半解盲目下笔,造成失分,其实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几乎全部存在一词多义现象,仅凭某句话中该词出现过的义项去翻译所有使用该词的句子,正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即使你能够掌握翻译对象的所有义项,也还存在一个选择问题,以什么来选择?以文段的意义和具体的语境来选择最准确的义项。这就要求学生在翻译前要首先清楚文段写了哪些人和事、人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作者在文段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倾向、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问题。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要求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有同学在训练时译为“这是李将军说的吗?(译成问句,其为代词)”“李将军说的是他吗?(其与李将军构成复指,谓后省略之)”,误译为问句(见到问号),产生许多新解,都是由于没有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看这个句子(前面讲得非常清楚是“传曰”,怎么可能是李将军所说呢?)
2、翻译要有针对性,要抓住翻译要点。
同一次考试要有针对性一样,文言文翻译的命题者在命题时也同样有针对性,细读高考评分标准就会发现把文句大意翻译出来有时也不一定能得满分,因为整句意思只占设定分值的一部分,另有一部分分值体现在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上,如前面所举“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其”,仅仅知道它能做代词是不够的,还要译出它做副词时的“大概、恐怕”的义项,除了实词和虚词意义这一要点之外,还有很多可以称之为文言翻译要点的东西,如某些使用了比喻义的词语,“会猎、更衣、藩篱”等;某些意义固定的习惯用语,“下车、乞骸骨”等;通假字的考查,2000年上海春招“竟不索其直”等;考试大纲中明确不考的词类活用、简单句式等,它们也有变相出现的可能。
3、重视对翻译结果的检验。
①、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检验翻译的结果是否通顺。我经常在阅卷过程中碰到这种情况,关键词翻译对了但全句并不通顺,也即翻译结果成了一个病句。这种情况促使我要求学生做完这类题目时用辨析病句的标准来检查这个句子,避免错出在最后。
②、代入检验。数学上有一种确定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的方法,就是把结果代入题干中进行检验,文言翻译同样可以这样做,翻译的结果是否准确,回到原文中是最好的检验办法。
以上纯属管窥蠡测,不足为训,敬请各位行家里手批评指正。
安徽省霍邱县三中 王大伍
E-mail:hqwdw@sohu.com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