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成为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者:xczxxhm 时间:2007/5/3 18:26: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93
一.充分挖掘文本“诗意”
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生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孔雀东南飞》中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叛逆……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味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好比一片荒草丛生的田野没有了鲜花的点缀,荒凉而无生机。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二、多一点人文素养
我认为, 语文教学的范文,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就是借用这些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情操。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趣味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恪印,是任何行政手段、政治教化所难以匹敌的。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具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广阔的视野胸襟,这与他们广泛涉猎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有密切关系。因此,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舍弃了语文教育的精髓,也淡化了文化的育人功能。语文课改的趋势应该是“复兴失落人之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与铸造”。 而且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目标大致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层次是充实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第三层次是提高民族素质,传承人类文明。作为语文教师,仅仅满足于第一层次的目标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语文教学向第二、第三层次发展,也即担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 因此,古典诗歌的讲授如果变成了古汉语的学习那就兴趣全无;哲理散文的研读如果牵强附会的理解,就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小说的教学如果一味的的理解主题,就会失却人物形象的鉴赏和文化审美的熏陶。
三.重视审美鉴赏
可以说,教材中的很多篇章多是几经时间的淘洗而最后沉淀下的精华,高中的学生再也不能满足于初中的表面的感知,而应该将思维的触须延伸到文章的纸缝,使我们的学生在文化审美的天平上再多加一个砝码,并成一个有涵养有品位有情调的健康的人。传统的审美观加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都应当成为他们审美体验。让他们在比较中鉴别,在对比中取舍,在感悟中沉淀。因此《孔雀东南飞》只满足于故事情节的讲解而忽略兰芝内心情感的揣摩,那是体会不出其中的悲剧之美;《静女》若仅满足于诵背,那静女所传达的古代爱情审美观就会遗失;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如果领略了荷月之美就认为了事,那么文中所传达的浓厚的人文气息美学信息就不会了解。审美鉴赏这一环节是提升学生素养的最好手段。
四.多一点平等交流
语文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语文教师也不应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应与学生建立起一同学习,成长、进步的伙伴关系。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才会启迪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如果教师不能更新观念,构建起“自主探索、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总是扮演知识“权威”的特色,那么语文教学势必走入死气沉沉的死胡同。我认为,今天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异常广泛,他们的思想也异常活跃,在他们年青狂热的心中,没有什么绝对的权威,也不需要绝对的权威。他们需要的不是命令和呵斥,他们喜欢的是平等的交流、真诚的理解、合作式的对话。如果我们把语文学习建立在民主、合作、探究的平台上,那么语文学习就会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师生在相互的交流中会获得更多的理解,文本在自由的探讨中会获得新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师生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是创造语文教学诗意的一个重要保障。
五.多一点激情
语文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形象性,这决定了语文教学形象思维高于理性思维的特点。看春花和秋月,喜意盈怀;观惊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教师只有情动于中,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我曾听许多教师执教《荷塘月色》,大多是先讲解背景,再寻找线索,后分析荷塘与月色的写作特点,平铺直叙的讲解,条分缕析的论证,全则全矣,但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朦胧美与作者淡淡的忧愁交织的诗情画意则无影无踪。这样的一堂课,除了给学生留下只鳞片爪的印象和枯燥的概念术语,还会有什么? 而新课改理念的运用,更多的是学生对主人公内心的体味与揣摩。
其实,语文教学中许多典范的文本给教师的再创造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游目骋怀。《水调歌头·大江东去》的壮美与豪放,《雨霖铃》的婉约与柔情,《背影》的绵长回忆与感激,《短歌行》的悲壮与慷慨,《故都的秋》的俊冷与痴恋、语文教师倘若不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那么再好的文本也黯然失色。
“我见青山多妩媚,科青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有了激情,课堂就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师生的交流就有了一个稳固的平台,课堂教学的诗意境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激情,是语文课的生命,没有激情的语文课是干瘪的枯桔,颜色不好看,味道也差,即使是金玉其外,也定是败絮其中,而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境界之时。我渴望并努力着!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