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出彩
作者:南洲中学 徐红艳 时间:2007/10/31 9:13:4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00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中,有的故事曲折离奇,有的语言生动优美,有的写作技巧独特,有的文章内容切中学生心理,这样的文章也自然能把学生引入课文,从而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另有一些文章不具备让十几岁孩子喜欢的地方,很难吸引学生进入课本融入课堂,教师的导学就尤为重要了。以八年级上册《老王》一文为例,它是一篇内容浅显、语言朴实的写人记叙文,文中人物是一个不受学生关注的老人,属于难引学生入胜景的课文。有的教者对这样的文章也激不起兴趣,认为没教学的价植,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有的让其自学。我认为,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其组材顺序、方式,详略安排等写作技巧值得借鉴,尤其是进行关注弱者的思想教育很有必要的。我精心设计此课导学方案,执意让学生在一篇枯燥的文章中找到美,找到快乐。
首先,用诗化般导语,引学生进入课文。
《老王》一文是有关“爱心”的话题,我的导语是紧扣这一话题。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慰藉;爱心是一场洒落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只要人们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你有爱心吗?读《老王》一文后,你把爱心给怎样的人?老师有意识地设置一组排比句,一个设问句,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爱心”的价值,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要读课文的心理。导语之后,学生表现迫不及待地翻书进入《老王》一文。
其次,挈领而顿,自毛皆顺。
艺术地设计“主问题”,是进行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法。设计到位的主问题,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形象地说,就像拿起一件毛皮大衣,从袖子拿起,拖泥带水,从衣领处提起,顺顺当当。这就是“挈领而顿,自毛皆顺”。
所谓“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角度或学生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主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整体牵引”。
《老王》一文主问题可设计为:
(一)用一个字或词概括老王的特点。“初读感知”阶段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二)老王是如何对待作者一家的?
老王给“我们”带运冰块,车费减半;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担心老钱看病钱不够;老王去世前一天给“我们”送香油鸡蛋。
(三)作者如何对待老王的?从“我”与老王的相处中,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付给报酬;“我”关心老王的生意;“我”女儿送老王一大瓶鱼肝油。
以此让学生领悟本文主旨——关爱弱者。
(四)《老王》一文,我与老王相处时间较长,发生的事较多,写到文中的事是怎样有机组织到文章中去的?让学生学习多件事的记叙文除采用恰当的顺序外,还要设置贯穿全文的线索,才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四个主问题,既有感知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的问题也有写作技巧,主旨理解的问题。将课文的学习重点化为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启示,获得成功的喜悦。教者的导学真正让学生深入课文中了。
再次,从课文中导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设计的问题是:让学生讲述一个课前采访到的不幸者的故事,你对故事中不幸者的态度?联系每个同学的生活谈学习本文的感受——以善良体察善良,以平等观念关爱不幸者,充满人情味,达到思想教育目的。此环节又有利导向学生的生活,为写作创设一个有利平台,降低写作的难度。
最后,陶冶情操,收束课堂。为了让学生再一次感受“爱心”的价值,我的做法是:欣赏韦唯《爱的奉献》,送学生一句名言和一句忠告:“送人枚瑰,手有余香”。“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否则是不健全的人。”从学生上课饱满的情绪及学习投入状态,我感到教师的导学达到了预期目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