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作者:niufeiyeye 时间:2008/1/10 22:12: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58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而通过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诠释,让我们产生了更多的思考。我想这句话是对人的思考,是对人类为什么存在,存在的意义以及如何存在的诠释。
不久前去看一场演出,虽然勉强从人群中挤了进去,但还是没有坐上中间的位置,只能做到了角落里。随行的朋友有了抱怨,自己也有点不爽。但最后走出剧院的时候,没有了遗憾,甚至有点意外的满足。因为我看到了坐在中间所不能看到的东西,一个在台上有着精彩表现的演员到了幕后,解下了被血浸染成鲜红色的绷带。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她赢得热烈掌声时的异彩,却看不到幕后属于她的痛苦,忽略了她带给我们的另一种美。现实的羁绊往往束缚着我们发现美的能力,左右着我们的审美眼光,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美,因为对于生活在忙碌都市中的我们,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但难道去发现美,欣赏美也成为了一种人存在的负担吗?那我想要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就更不必说了。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这样放荡不羁的行为虽是性格使然,但我认为也是他懂得如何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不满于现实,也照样可以活出自己诗意的虚幻世界。庄子的《逍遥游》和“庄周梦蝶”的故事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逍遥梦幻的境界,一个能在痛苦的现实中追求自己的超脱而出的境界,拥有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境界,营造一个灵性的、充满无限诗意的精神世界。他们可以说做到了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吧。
但要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岂是像他们那样容易。毕竟我们大多数都只是平凡的芸芸众生,能拥有像他们一样的胸襟和艺术修养是不容易的。但我们依然心存“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的理想,生活中很多现象也说明了这点。包括我在内,很多少男少女,甚至还有师奶级的人物,对韩剧、偶像剧的迷恋喜爱。我想原因之一就是在韩剧、偶像剧中,有那些在现实中所没有的故事与感动,不能实现的梦想与邂逅,或是一段过程凄苦缠绵,结局又甜美的爱情,或是一个从街头流浪汉一夜间成为亿万富翁的奇迹…似乎只有在那里才没有现实中所必须面对的各种烦扰,只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剧情中。韩剧、偶像剧就如同一处世外桃源一样,美好的结局深深吸引着在现实中缺少激情与感动的我们,不需要你承担什么责任,有的只是诗一般的生活,一种诗意的栖居。人们从这里获得精神上暂时的休憩,感受诗意般的完美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
而现实中的很多人,似乎已经把人的存在当成了上帝对自己的一种考验与磨难。当生活的意义仅仅是一种生存时,人类离诗意的栖居也就越来越远了。
为什么在物质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人对真正美的生活却没有了追求,而局限于物质对生活的意义?或者渴望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企盼着精神上的愉悦,但又不去寻找生活中的诗意,反而抱怨生活的枯燥乏味?
首先没有诗意的生活的人所能获得的快乐也许还不如一个古代卖豆腐的人吧。一个古代卖豆腐的人和我们一样,也是因为生计而忙碌,但又和我们不一样,因为“为生计而奔波”绝不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在卖豆腐中认识着很多的人,了解着乡里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和他的顾客主妇们攀谈着生活的琐事。也许这就是他在现实中的诗意栖居。
不得不承认,有时生活太有规律,太有明确的目的,往往会阻隔我们与诗意的栖居的联系。因为生活有了目的,人所关注的事物也就局限在了与目的有关的事物上,这就必然会舍弃其他事物,包括美,没有了对美的发现,诗意的生活又怎能实现呢? “无目的”就是审美的一个特征。无论是康德所追求的心灵自由,还是席勒的追求的人性的自由,还是黑格尔强调的理念王国的超时空自由。他们都带有“无目的”的特征,正因为“无目的”,才让我们有了自由地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的可能。
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之所以“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不能在现实中诗意的生活,因为他们学会了满足实际的需要,而不懂摆脱世俗生活中人的重负,没有成为愿意审美并且能够审美的人。所以应该是先让背负着太多生活负担的人培养起发现美的眼光,让世俗生活状态中的人学会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
其次,在物质空前丰富的今天,人们却似乎忘记了生活的真谛,忘记了如何快乐的生活。执着于追名逐利,漂浮在无边欲望的大海,我想最后也只能沉入海底。而这一切彻底摧毁了人原来对诗意生活的追求。住在城市的公寓里,邻里间是冷漠的,也许住了一两年还没和对面邻居聊过天;看见一处美丽的风景,也只能发出“多么美丽啊”的感叹了。这些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小方面,但反映着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产生着越来越难以冲破的隔阂。一切先考虑自己,全然没有他人的存在,这就给诗意的栖居制造了巨大的障碍。法国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在他的论文《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中正式提出来,在一切美的事物的共有性质中,必定有一种性质会使美呈现出来,这种性质的变化也会使美发生变化。由于这种性质,美才发生、增加、变化无穷、凋谢、消失。”那么这种“性质”究竟是什么呢?狄德罗回答说,这种性质就是“关系的概念”,所以他的结论是美是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在文学著作中,尤其是诗词歌赋,往往有“借景抒情”“移情于景”的运用,这是作者对美的感悟,对诗意生活的感悟,对事物间美的联系的认识。就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吧。
王国维先生对“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解释是艺术创作者具有对美的超常敏锐感,游走于艺术与生活之间,驰骋于自然与美之间。然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难道就只能被束缚在被动地位吗?我想处在繁华都市中我们,也同样可以发现美,创造美,最后实现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
因此要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就必须寻找并重视生活中的联系,通过关系获取美,感受美,在美的现实中诗意的栖居。
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我想也很简单,就是卸下现实给我们带上的各种镣铐,以一种自由诗意的心态生活。就像远古时代的人类那样,不必担心工作不努力而被炒鱿鱼,也不必对高房价,买不起房子而惆怅。对于他们而言,需要的仅仅是一件衣服或是一顿饭,而他们也能在地球的混沌中发现美,怀着对自然的崇敬,快乐的生活。
执着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却从不在生活中主动去欣赏生活带给我们的美的诗意,我想是不合理的。发现原来现实中的文学越来越没有那种让人回味良久的感觉了,所谓的畅销书多的是一份浮躁,适应忙碌人阅读的消遣之物。正如英国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说:“最好的书和畅销书两厢巧合是极少见的。”可见,从书中获得美是不容易的,在现实中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生活中的美,也许生活中的美更能唤醒我们对美的热爱,更能让我们接近诗意的生活。不只是在书里才能享受到诗意栖居的美好,诗意的栖居也不只是李白、杜甫、陶渊明的专属权利。如果只想到用艺术作麻醉剂来求得短暂的超脱,最后也只好静静地走向“寂灭”。
因为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也就产生了。我们可以把情感指向周围的事物,不论是否熟悉,从而汲取美的元素,感受诗意。也正因为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冷淡关系,人们就有了孤独感;9.11事件中3000多人的丧生和最近金华军官跳江救人牺牲的事件更是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这就给诗意的栖居蒙上了沉重的阴影,心理变得沉重。所以要怎么做呢?我认为:当我们把 “死亡”转向为另一种“生存”时,恐惧就可能演变为对有限生存的无比珍惜;把孤独由 “人际沟通”转向为“自我观照”时,那么孤独就可能超越“痛苦的孤独”而成为“诗性的孤独”。这是实现“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的条件。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人公不满足于欺骗虚伪的“现实世界”,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诗意的栖居。也说明了“诗意的栖居”在现实中的困难性。
在学校教育中,也要加强对同学 “陶冶性情”和“完善人格”的培养,大力开展“美学教育”,消除浮躁与狂妄的心态”,学会诗意的栖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教条。
但很多时候事情又往往物极必反,因此就要做到过犹不及。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也是同样,也正因为人不可能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所以在现实中诗意的栖居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在现实中过度的诗意化。吴晓波在《大败局》就飞龙集团的失败结局就用“被诗意宠坏”来形容,飞龙集团总裁姜伟因为个人过于浪漫化理想化,而忽略了作为一个企业家应有的经济效益的原则,导致最终失败。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圈内,能够独立门户、开疆辟土的一代宗师们,几乎都没有太高的学历背景。因为往往学历越高、读书越多,便越具有理性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就缺少一种豪情一搏的创业激情,局限于自己的诗意世界里。
处在今天的社会里,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文明极大进步的条件下,人类已找回了自身,已超越了物质的囿限,人与物的异己对立已走向了和谐统一,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自觉”意义上的按照美的规律的诗意的栖居的建造。
诗意和艺术已融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劳动之中,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在自由劳动中与美对话,体验到审美的“无目的”性带给人类的解放与自由: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们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这些都只是我们诗意栖居的一部分,我们自由地在美丽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每一天都涌动着诗意,而不再叹息“借我一双慧眼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