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活八大关键词

作者:佚名  时间:2008/5/20 19:13: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27
  前言
  有人说,不经历高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因此,没有经历过的人带着无比的好奇向往它,经历过的人怀着无限的感慨怀念它,而正在经历着的人甚至没有空闲去思考现在的生活是否就是它。

  
  梦想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放
  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众所周知,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你提高效率,事半功倍,然而很多同学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效率低下而感到“很受伤”。
  这里想给大家说说武汉大学的邹理的做法,或许大家能从中借鉴一二。
  “到了复习后期,在学习方法上,我有三个‘秘密武器’——
  “第一:用心紧抓课堂,切忌独自蛮干。也许大家会说:嗨,这谁不知道?!别急,我还没说完,这里的用心是指要全心全意、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师的讲课之中,抓住他(她)讲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最新的考试动态,这个相当重要,有的放矢才能百发百中。教高三的老师一般都很有经验,对历年来高考的趋势、改革方向、题型等都很有研究。认真听老师讲课,复习效率往往远高于自己在下面看两遍书。我有个同学本来学习成绩相当不错,考个重点大学不成问题。但他在最后的几个月里,迷信个人力量,脱离课堂,结果高考时一败涂地。为什么?因为他不了解高考的最新动态,这就犹如在漆黑的悬崖边上乱走瞎撞,十分危险。
  “第二:脑海中的电影。很多同学常常觉得自己看了很多遍的书,可就是记不住,原因何在?答案是:没有回忆。他们总是看完了就算了,就去干别的事,这就相当于猴子搬苞谷,搬一个扔一个,到最后得不偿失。我们的大脑就好比一个大箩筐,通过回忆,可以把这些搬下来的‘苞谷’都储存起来。其实,我们有很多空余时间可以利用,例如放学时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完全可以回忆一下今天所学的课程,在脑海中把课堂上的‘录像’回放一遍:那道数学题的三种解法、过去完成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抗美援朝的意义、DNA与RNA的区别、同源染色体及细胞分裂的过程……这些完全可以在吃饭时、运动时、洗脸时、刷牙时、睡觉前轻松搞定。别人要用专门的时间来复习这些东西,而你在潜移默化中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其他的时间你又可用来复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最后的紧要关头,你若能比他人多学习一分钟,多掌握一个知识点,那你在高考中也能比他人更从容不迫,有更多胜算。
  “第三:以‘本’为本,紧抓核心。很多同学在最后复习阶段放弃了课本,认为书上的东西太简单,转而投入到无边无际的复习资料的海洋中。这样做是名副其实的舍‘本’逐末。我们用的课本是紧紧围绕着国家的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里面都是些基础和中等的题目,高考试卷中有百分之八十也都是基础和中等题。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本上的很多例题正是‘授之以渔’的,纵览历年高考,有的题目其实就是课本例题的‘翻版’。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只有回归课本,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并将其运用自如,触类旁通,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建好我们的知识大厦。”
  考试
  只有追只有猜,无论饱经几多失败/来让我最后达到一次梦想,说声我未败
  一位高三同学说:“快高考了,我考的试简直比我吃的饭还多。”虽然这种说法未免夸张,但还不算脱离现实。在频繁的考试中,同学们难免遭遇失败,也难免会感到灰心、沮丧,甚至绝望。南京师范大学的高纯讲述了她在一次考试失败后的感受:
  “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我的脑袋‘轰’地一声‘炸’了,周围的一切早已凝固,只有试卷上那鲜红的分数咧开嘴笑着:‘哈哈!创历史最低谷啦……’心中一股无名之火,顷刻间窜上脑顶,迸发出来。我撕碎了卷子,奔出教室,将惊呆了的老师和各种表情的同学抛在脑后……
  “平日温顺得像只小绵羊的我,在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第一次破天荒地逃课了,而且是我最喜爱的语文课。一个人蹲在操场上的一个角落里,我很想大哭一场,但我哭不出来,心里很乱:‘父亲就是语文老师,考这样的分数真是给他丢脸!语文是我的强项,平时考试就靠它提总分,要是高考的时候也这样,那可怎么办?这次考得这么差,老师该怎么说我?’想到这些,我不由自主地将身体蜷缩在一堆,头埋在膝间,我希望我看不见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不要看到我!
  “不知过了多久,周围很安静。我慢慢抬起头来,发现阳光很灿烂,但我却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脑海里突然闪现出这样一句话:生活是为了寻找幸福,但幸福是相对的。考试受挫,这一刻,我不幸福,但我若能笑对挫折,重树自信,拥抱希望,就像黑暗过后迎接黎明一样,那我就是幸福的。慢慢地,我站起来,走到阳光下……”
  阳光始终在照耀着,但如果我们自己要躲在阴暗中,是不可能感受到阳光的。当我们不能改变考试结果的时候,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吧。
  武汉大学的夏凌捷回忆说:“记得我曾经有一次‘失败’的考试经历,那次模拟考我的理综成绩离满分的一半还差了一大截,名次也下滑了近10名,但是数学成绩却比平时高出了20分。那天晚上,我花了一整盒儿纸巾来悼念我的理综的历史新低和名次的急剧退步,但是因为数学的进步,第二天起床后,我告诉镜子里的自己:‘这次考试,你是一个成功者。’”所以,每一次考试,同学们都要看到自己的进步,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落后。不要再给自己已经紧绷的神经上发条,多给自己一点鼓励,在每一次考试中建立自信,支撑自己勇敢地走下去,直到获取高考的成功。
  偏科
  歌德巴赫/沉思眉头紧锁/两个素数的和,一个假设/一七四二
  数学方程传说/机关算尽怎么难以突破
  偏科,是我们今天不得不说的一个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文科生数学偏科的现象尤其严重,一位高三同学说:“数学的函数、概率、数列……就像温柔N刀,当我想要掌握它们时,它们却把我割得遍体鳞伤。”对此,南京师范大学的吴霞有她自己的体会:
  “和很多文科生一样,提到数学我就‘一个头两个大’。高三时,我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做习题,有时还会牺牲其他学科来攻数学,结果仍然提不高成绩。当时我很沮丧,便找了老师倾诉。老师仔细地分析了我的作业、考试中的出错处后,帮我找到了问题所在,那便是基础不牢,该记的公式记不清,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还未掌握。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改变了过去的急于做新题,不总结的模式,从最基础的学起,记公式,建立典型题库,总结方式方法,从书本理论到习题测试,基础越打越牢,方法越积越多,思路也越来越清晰。这样坚持到了最后,我竟在数学高考中考出了比平时高出近30分的好成绩。”
  看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话说得没错。
  再来看看同济大学的杨溢仁是怎么对待数学偏科的:“记得高三时,由于数学成绩一直无法提高,我失去了做题的动力,一想到数学,便有一种担忧和消极的情绪涌上心头。让我从低落情绪中走出来的,是班主任的一番话,他告诉我们:‘你们现在做题的错误量也许很大,有的同学可能一套题目完成后,成绩连及格线都达不到。但是,不要放弃。即使错得再多,找出原因后,依然要坚持下去。这样,你们一定会有所回报的。’是啊,眼看着高考一天天临近,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很多时间去考虑其他事情了。所以,我选择相信我的老师,一步一步地按照老师教的做。我不知道这么做是不是有用,但是在那个时候,只有心无旁骛地认真学习,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开始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来做,各地区模拟考的题目、历年来的高考试题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当然根据自己的弱项来进行专项训练也是个好方法。我首先会将题目在考试时间内完成,然后进行批改,将难题订正并且汇编成错题集以便复习翻阅。对于那些难以解答的题目,我不会花太多时间在上面,直接看懂答案上的解题方法就可以了。
  “由于有文科的优势,我的数学成绩只要保证不影响整体的发挥即可,所以我决定在高考时按计划答题,即选择题尽量保证全对,填空题只可以错一题,大题中,前两个其实是基础题,因此不能有失误,后面的两个至少各回答出三分之一,最后的大题尽力而为,能做多少是多少。这么一来,150分的卷子要拿100多分应该没有问题。制定了这个计划后,我在平时的测验中就有意识地依照实施。
  “有很多人都质疑过我的想法,认为即使制定了这样的计划,高考时也未必能够完成。但是,事实是最好的证明,我的高考数学成绩比平时高出了20多分。实际上,高考的数学题目对于文科生而言并不会绕太多的弯路,只要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好,想要达到目标并不是一件难事。其次就是要明白数学阅卷是采用分步赋分的方法,所以,一定要竭尽所学写出你认为是对的解答过程,如果放弃答题,那就意味着连得到一分的可能都没有了。我想说的是答题是有技巧的,聪明人懂得利用它来为自己取得分数,反之就只能白白浪费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个学科之间的学习方法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相互参照的,如果学理科的同学也在为偏科而烦恼,是不是可以从以上的方法中体会到一些途径呢?
  高三片语•付出
  叶倾城说,痛苦是人生最本质的甜蜜。有过切身痛感的体验,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弥足珍贵,以及真实无比。有的时候,成功就是这样“简单”,在毫无保留地付出后,你会蓦然地成功,成功得叫自己吃惊。但你要明白,胜利女神的垂青不会是随机的,她总是钟情于“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奋斗者。“不要问你得到了什么,要问自己付出了什么。”
  效率
  不让你看到我步伐凌乱/今夜的悲伤像走不完
  曾用尽所有力量和所有方法/却仍无法挽救这现状
  众所周知,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你提高效率,事半功倍,然而很多同学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效率低下而感到“很受伤”。
  这里想给大家说说武汉大学的邹理的做法,或许大家能从中借鉴一二。
  “到了复习后期,在学习方法上,我有三个‘秘密武器’——
  “第一:用心紧抓课堂,切忌独自蛮干。也许大家会说:嗨,这谁不知道?!别急,我还没说完,这里的用心是指要全心全意、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师的讲课之中,抓住他(她)讲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最新的考试动态,这个相当重要,有的放矢才能百发百中。教高三的老师一般都很有经验,对历年来高考的趋势、改革方向、题型等都很有研究。认真听老师讲课,复习效率往往远高于自己在下面看两遍书。我有个同学本来学习成绩相当不错,考个重点大学不成问题。但他在最后的几个月里,迷信个人力量,脱离课堂,结果高考时一败涂地。为什么?因为他不了解高考的最新动态,这就犹如在漆黑的悬崖边上乱走瞎撞,十分危险。
  “第二:脑海中的电影。很多同学常常觉得自己看了很多遍的书,可就是记不住,原因何在?答案是:没有回忆。他们总是看完了就算了,就去干别的事,这就相当于猴子搬苞谷,搬一个扔一个,到最后得不偿失。我们的大脑就好比一个大箩筐,通过回忆,可以把这些搬下来的‘苞谷’都储存起来。其实,我们有很多空余时间可以利用,例如放学时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完全可以回忆一下今天所学的课程,在脑海中把课堂上的‘录像’回放一遍:那道数学题的三种解法、过去完成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抗美援朝的意义、DNA与RNA的区别、同源染色体及细胞分裂的过程……这些完全可以在吃饭时、运动时、洗脸时、刷牙时、睡觉前轻松搞定。别人要用专门的时间来复习这些东西,而你在潜移默化中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其他的时间你又可用来复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最后的紧要关头,你若能比他人多学习一分钟,多掌握一个知识点,那你在高考中也能比他人更从容不迫,有更多胜算。
  “第三:以‘本’为本,紧抓核心。很多同学在最后复习阶段放弃了课本,认为书上的东西太简单,转而投入到无边无际的复习资料的海洋中。这样做是名副其实的舍‘本’逐末。我们用的课本是紧紧围绕着国家的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里面都是些基础和中等的题目,高考试卷中有百分之八十也都是基础和中等题。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本上的很多例题正是‘授之以渔’的,纵览历年高考,有的题目其实就是课本例题的‘翻版’。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只有回归课本,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并将其运用自如,触类旁通,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建好我们的知识大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