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兰坪一中 和健荣 时间:2008/6/12 16:30: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05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很多:心智因素如智力、知识、个性、气质等;教育因素如教育的目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文化因素如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文化思考方式、哲学方法等;其他因素如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等。
“创造力是人脑的机能”,其实质就是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构成的思维活动。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一种语言的学习就是一种新思维的接受,一种语言训练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和改造培养。从语文这一学科内容来看,无论我们怎样来界定其学科性质,也不管“文以载道”之说是否成立,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同时也能让学生从语文中接触世界文化。语文的内容丰富广泛,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写作、艺术、历史、哲学、政治……乃至自然科学,可以说,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所以,语文课必然要通过对文化的学习,对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文化现象的分析、评判和改造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对之进行改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指导培养。从写作来看,写作是融形象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等各种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再从教育教学角度看,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处理一些矛盾关系,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放羊式教学与填鸭式教育教学的矛盾,学知识与学能力的矛盾等等育理念、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十分明显。正是基于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力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潜。”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更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个性一一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建构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起创新意识。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个人、对民族、对国家的深远意义。创新不只是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创造力。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就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并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活动带来的快乐。
如前所说,写作是一种融形象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等各种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所以,写作就是一种创造过程。作文是创造性思维的直接显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文上可对学生作出“四新”:立意新、题材新、构思新、语言新。甚至还可以要求学生题目新,文体新,并积极开展创新作文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有新观点,新理解,新发现。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怀疑意识和探究意识,最终来培养其创新意识,养成“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
二、个性一一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个性既指心理学意义上的兴趣、意志、气质、品质、性情,又指个人对文化的态度。独立思考就是要学生把自己作为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去主动思考和探究事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批判精神就是对现有的知识结论不迷信不随从,而是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精神。
个性不仅仅是个体在表征上与他人的区别,更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甚至要上升到一种思想的独立,从而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生活上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盲从,不随势,形成自己为人处事的风格。在学习上,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大胆思考,敢干尝试,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引导学生认识个性与独立思考的价值,进而让他们主动追求主动去做。批判精神是创造力中最重要的品质。一个不敢怀疑,不敢否定,不敢批判,只会学习借鉴,遵从权威迷信权威的人,根本不可能具备创造能力。这里的批判精神,不仅仅指对假丑恶现象的大胆批判,更指的是对权威、对成见、对定论甚至对真理的怀疑、否定、批判精神。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一切,怀疑标准答案,怀疑老师的结论,怀疑知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勇于思考,要用批判的眼光检审问题,敢于批判权威,培养起批判的精神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语文课堂和其它学科课堂一样,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剥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建语文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
1、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师生互动,不是简单的老师问学生答的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而是淡化教师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源,活动内容为载体,学生主体完成活动为方式,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身互动的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迪,相互交流,相互点拨,共同切磋、共同提高。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会形成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灵感,提高造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受制于主观模式,拘泥于刻板的程式。课堂上,教师无需严格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实施教学,“照案宣讲”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是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程度等课堂实际不断调整和修改自己的教法。学生因此就有了自己独立读书、思考,实践、质疑、探究的机会,从而为进行创新意识的产生,创造思维的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
2、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课改中极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师生的教与学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破除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主 ,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研究思考,多琢多磨,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起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3、开展问题教学
“学贵有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面进行大胆质疑,探索求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精心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主动探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总是情境,在质疑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敏捷、灵活、主动和创造性地去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建构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一种民主的教学模式,平等的教与学的方式,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创造力培养的环境基础。
课堂教学“民主”,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家长式的“一言堂”,大搞“填鸭式”,,只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压制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定于一尊,先入为主,让学生做图解某种结论的机械式学习,更不能以老师的学识权威或摆出权威的论点来压服学生,让他们被动接受。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学生在学术上达成一种平等关系,甚至让他们觉得和书中的名人也是平等的。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对错误答案不能进行简单的否定,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如对一篇课文主题的分析理解,应让学生有自己的分析,要尊重他们的答案,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营造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在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自由的学习氛围中相互探讨,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才能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和创造思维活动。应该说,语文学习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同时进行的思维活动,所以,语文课应该是轻松自由,积极活跃的。学生只有在一种轻松和谐、活跃自由的氛围中,才能激发自己的灵感和思维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专家指出,创新意识不单是一种智能特征,还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思维境界,一种人文氛围,一种宽松环境,当教学具有这种心理氛围时,学生的思维就进入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状态。当学生入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就会引发想象力,激活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创新意识就有可能产生。
五、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当下,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应用逐渐普及,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能延伸和扩展教学活动;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能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提高创造能力。语文课堂教学,适当地应用信息技术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提高创造能力。
目前,我国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学习新理念,走进新课程. 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为师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为培养学生的创论力提供了保障。当然,作为创造力培养和创造性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作为实施创造性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型的教师应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从其思想理论、学识修养、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技巧到教育教学管理艺术方面都应有较高的要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