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体现“四个到位”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0/25 10:54:0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02
一、从无声到有声,通过感知语言材料,达到以声传情。
叶老语: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语音语貌的训练,以普通话为教学用语,借助拼音零件和字典扫清阅读中的文字障碍。通过教师的引读、导读,电教设备的录音合成的范读,以及学生自身的朗读、默读,将课文由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读时应带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合着高低快慢节奏,挟着轻重强弱的语感,读出文中韵味来,达到以读传声,以声传情,情声并茂,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美的佳肴。
二、从无形到有形,让学生借助语汇所具有的形象性,将文中的无形文字物化成事物形象,并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
这里所说的“形”不是指字形,而是指文字所涉及的事物形象。如“花红柳绿”所指的色彩形象,“青松作杉,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所指的实物形象,“喜、怒、哀、乐、悲、恐、惧”的情感形象,“泉水叮咚,流水潺潺”的声音形象等,学生借助语汇的这一属性,就能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中言之有物,言之有形。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因此,我们应在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借助绘声绘色的有声语言,生动形象的态势语言和具体直观的电教手段,将有形文字转化为形、色、声、味俱有的形象语言和事物形象,让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形、色、声、味在学生的头脑中“立”起来,“活”起来。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语言文字富有生命力,课文就有血有肉了。
三、从读者到作者,以心会心,移情于境,寄情于文,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学生学习课文时,如果仅以读者的姿态去理解课文和作者,对文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去对待所学的名篇佳作,那我们的阅读教学就犹如一潭死水,教学就难以实现“以文引道,因道入文,悟道立身”。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创设条件,营造一个使学生进入文中情境的教学氛围。如教师在把握住作者的感情线和文中主人公的感情线的基础上,通过读、吟、赏、析达到以言传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作品之情和作者这情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达到以情激情;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文中情境,达到由境生情。总之,阅读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方法。都应让学生移情入文,让学生感到如临文中其境,如见文中其人,如闻文中其声,如同文中其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饱含着丰富美育因素的语文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才会觉得书是他生活中的伴侣,读书其乐无穷。
四、从无法到有法,让学生手中有法。
要把阅读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要一条就是要让学生手中有“法”。学生只有手中有法,才能觅书山之径,驭学海之舟。那“法”从何来?最主要的一条途径就是从教师的学法指导、教法示范中来。其次是从学生对学习的总结交流中来。
教师通过展示优良的教法,学生就能在阅读教学这个动态过程中耳濡目染,教师长期的教法示范就会对学生的学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对阅读课文的板书设计的展示过程就会对学生今后写读书笔记编提纲和写作文编提纲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如对课例中的字、词、句、段等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就会觉得有法可使、有章可循、有技可施。例如指导理解句中词语含义,由“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敌人架起机枪还可以保卫我们的安全呢”引出理解词语的方法是词不离句,其义或明或暗,或正或反。这样,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知”铺路架桥,教师的“法”是向学生的“学”抛砖引玉,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式方法,就会主动去探索,在探索中去获取,在获取中去创造,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