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虚为实,以实立虚——开辟作文教学的蹊径
作者:广东高州中学徐迎风 时间:2008/11/5 22:21: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039
中医在辩证施治中有这样的一条治则:实症虚治,虚症实治,这给我们以启发:语文的“虚”,说到底是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素质,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往往又同思维方式、审美情感,人文精神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化虚为实”,将它们落实为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再通过方法、技巧的点拔,有针对性的训练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去实现目标。这样化虚为实、举轻若重,就可开辟出一条语文教学的蹊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具创造性的一个板块,也表现得更“虚”,更难把捉。就“化虚为实”这个思路,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和理论思考中作了长期的探索性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心得,现不揣庸陋,形诸笔墨,求教于方家。
学生习作同文学创作一样,是一个包括“触发—酝酿—表达”三个阶段的系统有序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建立在习作者自身丰厚的积累基础之上,鉴于此,我将之分解为“厚积—敏感—善思—巧述”等四个有机组成的大目标,其下又各有子目标。分述如下:
一、厚积 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同理,离开了积累,写作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积累永远是写作的牢固基石,惟积累才可丰厚,惟厚积才可畅发。我们提倡的积累,是一种广义的积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素材、表象的积累
写文章离不开丰富的素材,想象的放飞离不开丰富的表象。这就要求老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全面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与生活,随时记录令自己感动令自己思索给自己启迪的一事、一物、一人、一景、一情,并时常把读。同时广开信息之源,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吸收各种有益的信息,开阔视野,积累表象,为想象力的培养打好形象基础。
2、知识才情的积累
这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好语文知识,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在语文其它板块的学习中,要以写好作文为目标,以一只“文眼”去积累辞藻,积累修辞语法,积累布局谋篇之道,积累立意运思之道。同时广泛阅读,博采众长,揣摩诗歌炼字之工,咀嚼美文意境之妙等。
3、灵气与理性的积累。
灵气与理性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外化,在作文中呈现为生机勃勃的创新表现和明朗的极具个性的表达,是作文的“精魂”。积累灵气与理性,不仅要求我们在教学要放手让学生去创造,鼓励学生创新,细心呵护学生作文中灵性的表达。更要求老师要善于为学生铺设一道厚实的人文背景,为学生设计一种诗意和艺术的氛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名著,读经典,读厚重的传统文化,读日新又新的现代生活,读出对人生的深切了悟,对社会的洞悉,对复杂人性人情的体认……。我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艺术爱好,或书法、或绘画、或乐器、或摄影……,美是相通的,学生艺术触角一门深入以后,常能激发出学生作文的美感。长此以往的积累,不仅可促成学生的人文情怀,创造精神,审美意识,而且能构筑学生崇高的人格大厦。
二、敏感 写作过程开始于客观审美事物对主观审美情感的“触发”,从而唤起作者的创作欲,形成写作的内驱力。在此环节中,创作主体感觉思维的敏锐性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异常敏锐,写作时就会泉源不断,活水汩流。敏锐学生感觉思维可从三方面着手。
1、丰富情感 坦露真情
作家王蒙有一段名言:“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这昭示了一个写作真理:敏锐的感知取决于自己丰富的情感,没有一颗“多情善感”的心,其思维的触觉肯定是迟钝的。另外,我们还须强调这种情感一定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惟有真情投入,真情坦露,才能与读者情与情交流,心与心撞击。我们要注重情感教学,文章本是感情之物,无论是课文讲授还是作文评改,都应做到以情为本,导之以情,敢于坦露自己的本真,善于引导学生体味人世真情。不断感染学生,形成他们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勇于坦露真情的赤诚。
2、拥抱生活 用心体悟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程度的深和浅,往往决定其感知触觉的敏和钝。要想敏锐自己的感知能力感觉思维,学生不能只是以一个局外人旁观者的身份参与生活,而要全身心地融入生活,拥抱生活,注重亲历,注意体验,我们要要求学生在“身入”生活的同时,更要“心入”、“情入”;以一双“肉眼”简单、客观观察生活的同时,更要用一双“慧眼”“心眼”去观照、体悟、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关于训练方法,我认为“设置情境——体验情境——描绘情境”训练模式为最佳。
3、关注细节 体察入微
作家曹文轩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本领并不在对生活强信号的接受,而在于接受生活的弱信号。”这对弱信号的接受即需要感觉思维的敏锐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易被忽略的细节,敏锐捕捉折射心灵、反映时代的“瞬间”与“细微”,从一簇不起眼的小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丝浅笑,一抹思绪中捕捉其表现生活本质,揭示人生底蕴的“信号”。发掘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而养成学生关注细节,细致观察的习惯。
三、善思 写作主体经过“触发”有了创作冲动以后,并不是马上形诸文字,还有一个运思炼意,精密构思的阶段,即所谓的“酝酿阶段”。此阶段要完成提炼素材、立意、选材组材、布局谋篇等一系列思维任务,这一切都需要思维快捷、流畅、高效地运转。因此,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我认为思维训练侧重于这三方面:
1、文思的训练
写作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古人和今人都有这些规律作了认真的研究探索,并概括了名目众多的所谓“文法”“文道”,以指导初学者的写作。我认为教师如能选择一些千锤百炼,历久弥新的古典文论,如“言之有物”、“以小见大”,或是现代作家,教育理论工作者概括出的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和针对性的文章技法技巧,适时适度地传授给学生,对锻炼学生的文思大有稗益。对于这点,教师一要注意删选,二要注意方法,三要注意不可过多过滥,要少而精。
2、创新思维的训练
创新思维方式有很多种,我觉得对于中学作文而言,不宜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真正能吃透、掌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引申思维这三种最常见的即可够用。求异思维训练法有“反弹琵琶”、“换元运思”等。发散思维训练法有“一题多思”、“一种材料,多种立意”等。引申思维训练法有“逐层深入”、“相似联想”、“多角度挖掘”等。
3、想象力的训练
如前所述,想象力的训练,我们一要引导学生全面接触社会,大开信息之门,积累丰富的表象;二要打破束缚想象的条条框框,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想象的情境,开拓想象的空间;三要掌握正确有效的训练方法,如课文复述,看图作文,续写,改写等。
四、巧述 写作的最后阶段是“表达”,是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外化为语言文字的过程。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此阶段的目标要求就是做到一个“巧”字,怎样才能“巧述”,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鲜活 自然流畅
语言文字是写作最基本的材料,是作者思想的起点和归依,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和辞藻积累,“词能达意”都没有保证,更遑论“巧述”。所以我们一定要牢抓这个根本,在教学中时刻重视词汇学习和词语运用训练,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词汇积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语法、修辞、逻辑上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再以此为基础,大力提倡语言的鲜活的美,自然流畅之美,反对华而不实,言之无物,过份堆砌的文风。
2、结构精巧
一要做到结构完整,精心构建文章的凤头、猪肚和豹尾,使文章的各部分在完整的同时尽量完美。二要做到结构的严密圆合,其方法主要有过渡、衔接、呼应。三要做到结构的错落有致、摇曵生姿。其方法有抑扬、疏密、倒叙、插叙等。
3、文体意识和读者意识
不同的文体有其不同的规范。中学作文一般分为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它们在结构样式和语言特色方面各异其趣。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具备文体意识,掌握文体各自的特点,恰当地表述。另外,有学者提出读者意识,我觉得很有道理,值得借鉴,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读者,读者对象不同,其表达也应不同,如写日记和一般作文,因为读者对象不同——日记往往是自己,而一般作文则是老师、同学等,其笔法迥异。学生树立起读者意识,就可能在表达上最大程度征服读者、打动读者。
古人云:一法才定,一弊随生。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利弊相生的。如语文的“虚”,一方面令学生难于把握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又为学生展开了一个自由创造的空间。同理,我们这样对作文教学“化虚为实”,一方面固然克服了其虚泛不实的缺点,而同时却又形成了限制学生自由创造新的条条框框。因此我们在实施时要正确认识其利弊,以中为度,趋其利避其弊。具体来说,要把握好“一个前提”,“三个原则”。
一个前提是指,学生已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有了对作文的兴趣,普遍已有文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学生客观上已具备了提升作文层次的条件,主观上也有写好作文、写美文的冲动。可以想见,对一个词汇贫乏文思枯涩的学生讲这么多的目标方法,只会雪上加霜,加深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加快他们对作文兴趣和信心的丧失。如未够这个前提,则要先想方设法达到这个前提,再谈“化虚为实”。其方法不在本文探讨范围,此不赘。
三个原则一是指实践性原则。少讲理论、多实践训练。理论讲解要少而精、要形象具体,结合实例;重在启发、点拔,而不是灌输;注意运用,活学活用。二是整体性原则。上述四个目标点及以下细目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注意这部分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分割,割裂它们的联系。三是全局性原则。要树立起一种“大作文观”,“大语文观”,对作文“化虚为实”训练不能只限于作文课,而要纳入整个语文教学;不能只限于语文课堂,要扩而充之,延伸到广阔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后,我们还要明确,“化虚为实”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或途径,我们的目的是“以实立虚”,此“虚”不同彼“虚”,它是“有法”之后的“无法”,是“肯定”之后更高层次的“否定”,当我们通过“化虚为实”,培养起了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创造性思维素质,深厚的人文情怀后,他们就进入了一个写作的胜境: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举轻若重,纵横驰骋;风行水面;自然成文,达到一种从心所欲,无不中矩的“大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