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稳脚跟,拾级而上——谈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八门城中学 刘玉权  时间:2008/12/10 9:21: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86
  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建议,明确了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对初中生而言,就是指从阅读中激发创造的欲望,表达自己的见解或思想,乃至超越文本,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正翻出新意或提出相反、相对的观点。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应从根基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提高,直至佳境。
  一、丰富积累,扎稳脚跟
  创造性阅读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应当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为基础。因此,教师不能只注重课内阅读,更应当重视课外阅读,鼓励和引导学生广读博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总目标及附录中有关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充分体现了对课外阅读积累的重视。
  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推荐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优美的读物。其次,成立以会员之间互相交换图书、交流读书心得为宗旨的“读书联合会”。此外。经常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如“经验交流、“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在广阔的阅读空间中,自由阅读,广泛涉猎,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积淀了文学素养,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这就为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仅仅重视语言文字方面的积累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自然、社会和生活是一部内容无穷的无字之书。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也道:“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读好这本“大书”。学生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丰富了阅历,走向了成熟,也就扎稳了创造性阅读的脚跟。
  二、走进文本,步入殿堂
  丰厚的阅读积累只是基础,学生走进文本,深刻理解文本,才决定着学生步入了创造性阅读的殿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自由感悟文本。在与作者跨跃时空地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心与心地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被文本中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吸引着、感染着,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同,性格相异,理解能力相差,所以阅读理解和感受也有自己的独特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此时往往会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这正是创造性阅读的开始。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学生对孔乙己这一形象的认识发生了分歧:有的说他自作自受;有的说他是个可怜虫;有的说他品行败坏;有的说他心眼不错……,学生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固然可喜。可是也暴露了问题: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到位。没熟透的果子,自然是涩的。教师“放手”不能“放纵”,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驰骋,鼓励学生创新,但不能刻意追求创新,不能拔苗助长。因此,我又“扶”了学生一把,让他们把人物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去分析。这样一来,“一千个学生有一千个‘轮廓相同,细节有别’的孔乙己”。这时结出的果了才甘甜可口。
  三、跳出文本,更上层楼
  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学生“跳”出了文本的“圈子”,恢复到自己的角色,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欣赏作品,才能有创意地学习借鉴。教学中,我挖掘文本,延展文本,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创造。
  例如,学完《孔乙己》一文,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孔乙己爬走之后,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他是怎么死的?”;读完《我的叔叔于勒》,我让学生“假想一下,如果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菲利普夫妇将会怎么说,如何做?”诸如这样的问题,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设置。学生在对文章深入理解的同时,对文章进行的再创造,是向着创造性阅读的更高层迈上的一大步。
  再如,学完《鱼我所欲也》一文,学生对文章行文的气势很是欣赏,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模仿“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一组句子造句。学生刚从语势磅礴的文本中“跳”出来,学习的热情正高涨,造出的句子很有创意:“钱我所欲也,友情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钱而取友情者也。”;“孝我所欲也,忠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孝而取忠者也。”……课堂上学生创造力涌起了层层浪花。
  四、超越文本,登峰造极
  几千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主张,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反驳的精神。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教材当作“例子”,而不能奉教材为“经典”让学生以此为不可变更的标准答案。学生只有树立了超越文本,不唯师、不唯书、不迷信古人、权威的思想,才能把书读“活”,才能产生“山登绝顶我为峰”的的气魄,敢于张扬个性,敢于创新,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这也正是创造性阅读的归宿。
  然而让初中生攀上这一阅读的颠峰并非容易之事。多数学生提出的见解很幼稚,甚至很荒谬。我们当然不能把学生与成人相比,我们更不能只看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只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表达自我,超越前人”的氛围,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我们就能看到迸出的创新的火花。
  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文章刻画了扁鹊、蔡桓公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家认为蔡桓公讳疾忌医,其形象是可鄙视的,这很有道理。但同学们能不能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换个角度谈谈这个问题呢?
  学生按照我的提示,运用逆向思维,还真提出了一些见解,如有的同学认为“扁鹊做得也不对,他没有尽到一位医生的责任,他应该想一个让蔡桓公能接受的办法,说服蔡桓公,让他接受治疗。”这虽是星星之火,可也同样让人振奋不已。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要让学生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超越前贤,我们只有以科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让我们拾级而上,不断地攀登语文教学的高峰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