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论证深邃精辟
作者:不详 时间:2009/1/3 10:03: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04
因此,面对高考作文考查考生思辨能力的成分客观事实,有必要做好应对思辨能力的训练。训练思辨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不要简单地“就事论事”,即不要“见到树木就是树木”,还要由此看到一片或成片的“森林”,并且还要进一步地进行推导,揭示蕴涵在命题背后的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而本质或规律性的认识往往带有比较鲜明的“他指”,即一些象征或譬喻性的东西。比如前面所说的“怀想天空”,就不能简单地在“天空”上兜圈子,而应该由此联系到“人事”,即将“天空”与人类社会所“牵连”的东西对接起来。这种由此及彼的推导训练,既是论说类文体写作的一个基本要件,也是使论证变得深密精邃起来的一个必由路径。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於陵子•人间》中有一个故事说:中州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事业,却又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想向东攀登泰山,计算一下却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再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就要死去。于是不胜悲愤,枯死在蓬蒿杆上,而被蚂蚁嘲笑。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点拨]
首先要理解好《於陵子•人间》这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寓言所揭示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即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不“对称”。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个人的努力往往显得微不足道。换句话说,在强大的自然规律面前,人类许多行为往往显得非常渺小和不堪一击。比如,在永恒存在和不断流走的时间面前,人类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因为谁也不能挽住时间的车轮,并回到过去,青春易逝人易老的感叹就是这种心迹的一种反映。面对这种无可奈何的局面,古往今来,就引发了许多人的遐思。在庄子眼里,以有涯的人生去求无涯的知识是一种糊涂行为。许多问人墨客也由此感叹人生如梦。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消极遁世思想。积极的态度如毛泽东的“一万年只争朝夕”,则是人类在明知不可为的强大的自然宿命面前奋力一搏的思想代表。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思想主宰,才使得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不断挑战自身的极限,以一种宏伟的气魄与自然抗争。所以中国许多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反映。《於陵子•人间》所提供的正是这种思想的一种蕴涵。它是假借蜗牛的行为从反面向我们提供了人在不可抗拒的命运前面的一种态度。蜗牛采取了一种消极与退避的态度,放弃了自己的拼搏与抗争。这种思想实际就是庄子消极无为思想的一种具体呈现。
在明确话题所蕴涵的基本命意基础上,就要尽量拓展思考的空间,尽力将人类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所显示的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挖掘出来,使网罗的材料具有基本相同的“色调”,即努力将人类在强悍的宿命面前永不妥协的不屈精神表现出来,从而揭示出话题所包含的本质性认识。
[失误作文]
精神可以到达
雨果曾经说过:“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读完《於陵子•人间》中关于蜗牛的那则寓言故事后,我们会对这句话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们在嘲笑那只蜗牛的同时,也会被它的悲剧所深深触动。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悲剧的发生呢?事实上,根本原因就是它缺乏了冲破困难束缚去取得成功的精神信念。虽然那只蜗牛曾有登泰山、涉汉江的雄伟目标,但终因它被路途的遥远所吓倒而不得不放弃。它有着自己的目标,有着自己的理想,可它却没有取得成功的精神信念为它提供前进的动力,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就免不了要在众人的嘲笑下枯死于蓬蒿杆上。可是也有人会反驳说,难道有了精神信念,蜗牛就可以用三千年时间走到汉水,登上泰山?其实不然,虽然目标难以实现,但只要拥有这种精神信念,它就会朝着目标一直努力,即使达不到预期效果,它也会在实现目标的努力过程中获得满足,会在短暂的生命中拥有挑战的乐趣,会在希望中终结此生。难道这对于一只蜗牛来说还不算成功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