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论证深邃精辟

作者:不详  时间:2009/1/3 10:03: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22

  故事中的蜗牛是这样,现实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时,我们也像那只蜗牛一样拥有着理想却畏惧着困难,最后平庸地生活在世界上。这也是由于缺乏精神信念所导致的。实际上,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精神信念,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精神信念,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有了精神信念,我们才会有一个不平凡的、成功的人生。
  曾经有一段时间,美国掀起了一股淘金热,人们都想到西部去挖掘自己的财富。可是,一条几百米宽的大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人们绞尽脑汁都无法过河。见此情景,有的人打道回府,有的人则绕道几百里过河,可惟有他仍然在等待。在精神信念的支撑下,他仍然在河边寻找着自己的未来。最后,他发现摆渡既可以让人们过河,自己也可以谋生,于是他用光了自己所有的钱建造了一艘大船,在河边经营摆渡生意。果然不出所料,他赚了一大笔钱。这个小伙子就是牛仔裤的发明者、人称“牛仔大王”的李维斯。
  从“牛仔大王”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手中握着失败的种子,也握着通向成功的钥匙,成功或失败就看我们如何选择了。人生离不开精神信念,没有它的生活是苍白的,没有它的理想是虚幻的,没有它的灵魂是软弱的,没有它的奋斗只能是徒劳无功的!
  [失误分析]
  《於陵子•人间》这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也许就在于此。雨果所说的,“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与这则寓言寓意有某些“重合”的地方。雨果的话强调的是精神的力量。明知其不可为却偏偏而为之,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精神在起作用。但是如果将雨果的话作为理解这则寓言的内涵的话,就必须将寓言的内涵又向外拓展了一步,即人之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因为人是会思想有精神的动物。正是因为人类具有精神追求,才造就了人类的伟大。或者说,促成人类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动力恰恰是因为人类有精神的支撑。
  仔细品味本文的思路与立论落点,基本上是顺着雨果的话在展开的。文中频繁出现的“精神信念”这个词语,其用意是在表明人只有拥有精神信念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顺着这样的思路,文章开局两段写得很好,先是用雨果的话引出论点,然后第二段再对寓言的寓意进行阐释,最值得称道的是这几句话,“即使达不到预期效果,它也会在实现目标的努力过程中获得满足,会在短暂的生命中拥有挑战的乐趣,会在希望中终结此生。”特别是当中的“挑战”一词,可谓切中了寓言和雨果之言的脉跳。遗憾的是第三段所说的现实生活没有出现具体的“事”,只是笼统地泛说,意思没有向前推进,给人以兜圈子或原地打转的感觉。第四段所举的例子也显得很牵强。虽然结尾没有忘记照应开头,但是文章主体部分还是显得比较虚弱。
  如果第三段开始能够顺着第二段的立论,以现实生活着诸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具体而鲜活的实例来印证,比如那些探险者,之所以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其意义就在于对大自然以及人类自然极限的一种挑战。人类如果没有了这种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勇气和精神,人类文明就极有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所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以后,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探索太空的愿望。实际上正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求,才使得人类文明的薪火代代相继。某种程度上,人类一切科学探索乃至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带有或多或少的挑战意味,因为在充满玄秘的自然面前,人类并不能时时做到未卜先知。就个人来说,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也并不是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顺着这样的思路延展下去,不仅能够克服原文论证“虚弱”的不足,还能够使文章的主题变得饱满茁壮起来。
  [升格作文]
  精神可以到达
  雨果曾经说过:“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在强大的自然伟力面前,人有时显得非常渺小。然而人之所以每个征服自然,是因为人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才使得人类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不可战胜的顽强意志力。
  人们在嘲笑“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的同时,却忘了蚍蜉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信念。也许人们会同情那只蜗牛的枯死在蓬蒿杆上的不幸命运,可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之所以为蜗牛的悲剧所深深触动,是因为我们不愿意看到蜗牛面对强大的困境而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事实上,蜗牛缺乏的恰恰就是冲破困难束缚去取得成功的精神信念。尽管登泰山、涉汉江的宏伟目标对一只蜗牛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目标,有着自己的理想,它就拥有了强大的对取得成功的精神信念。遗憾的是,那只蜗牛最终失去了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也就免不了落得个在众人的嘲笑下枯死于蓬蒿杆上的悲剧结局。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难道有了精神信念,蜗牛就可以用三千年时间走到汉水、登上泰山?其实不然,虽然目标难以实现,但只要拥有这种精神信念,它就会朝着目标一直努力,即使达不到预期效果,它也会在实现目标的努力过程中获得满足,会在短暂的生命中拥有挑战的乐趣。这也是值得人们推崇的一种精神力量。
  实际上,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遭逢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之间的一定程度的反差。比如我们这些身在高三学习的学生,谁能保证自己就能考上自己所期望的好的大学?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在学校里苦苦求学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不可能轻易承认自己在冥冥不可知的命运面前伏输的心理。换句话说,即便我们认同只要勤奋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但是谁又能承认勤奋与成功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联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的真理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规避理想与现实之间发身冲突的必然宿命。但是我们又有谁因为勘破了这一点就轻易放弃了呢?这样看来,不断地追求,每个人不可回避的命题。尽管追求必然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结局,但是造化的必然是,你不可能只为着结果去追求。因为追求只是人们向自身命运叫板的一种必然结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逃脱向自身命运挑战的宿命。对那只蜗牛来说,它的宿命就是,不论爬越泰山、横渡汉水需要多少年,哪怕是刚刚爬了几步就倒毙在地,它也只能认这个“死理”。因为它别无选择。向命运挑战是造化播弄的永恒法则,谁也别想逃离它的规束。
  因此,支撑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更多的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却偏偏要去“为之”,这正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人类正是在“愚公移山”这种看似糊涂的行为实则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洞见的精神感召下,才一代一代前仆后继与大自然抗争着,才创造了今天辉煌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蜗牛东攀泰山与南渡汉水的宏伟抱负,其意义不在于它能不能到达,而在于它的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舍身取义,不外乎是在实现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精神与价值。屈原自沉汨罗江,不外乎是要向世人昭示他的信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不外乎是要实现他所崇尚的节操。正是这些信仰与节操等虚无飘渺的东西,才使得后人获得精神的启迪与感染,那就是只有不向命运低头,才能使人们摆脱一切懦弱与卑怯的枷锁,从而获得超越自我超越自然的伟大力量。
  [改后评语]
  在维持原文基本立意的前提下,改文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强化了思辨的深度,将原文止步于“精神可以到达”而裹足不前的现象进一步地向纵深拓展。在开头两段摆出“精神的力量”这个命意之后,第三段作过渡,指出这种精神力量值得推重的一个客观原因,即人类无法规避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正是这个巨大的落差客观存在,才推导出人类在这种巨大的落差面前所必须作出的选择。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命题。这样不仅克服了原文只在陈述“精神的力量”上兜圈子的贫弱现象,而且使文章的界面变地宏阔起来,更重要的是,因为不断深入的剖析,使得论证的路程变地广远起来,从而有效地揭示了“精神的力量”背后所蕴蓄的本质性内意,文章的主题一下子变得深邃起来。二是努力将“理”和“事”对接起来,以避免抽象到抽象的玄说现象。尽管原文第四段所说的淘金热相关“人事”,但是这个“事”不能有效地阐释文章的“理”。改文先是用高三现实处境来做引子,然后顺势对“愚公移山”所包含的精神洞见进行思辨,使得文章步步为营,论证过程显得缜密而精准,从而很好地将文章的立论推导到一个本质的高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