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新课标的几点思考

作者:定远中学 韩银领  时间:2009/1/31 20:10: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52
  安徽省自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两年来新课程标准在我省扎实稳妥地推行,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拙见。
  两年来根据新课程标准实施纲要安排,我们顺利完成了《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①~⑤模块和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其中选修课开设了《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散文选谈》和《写作》等课程。经过使用,我们有理由说新课程标准体系科学完备,课程理念先进缜密,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一种认知过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目标指向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新课程教学又提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标准大纲精神的指导下,结合教材教学的实践,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目标分为四个层次:㈠语文知识,语言积累。㈡语文能力,发展思维。㈢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㈣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层次清晰,课程理念先进。
  再从教材编写体例上看,教材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选修是必修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广;必修①~⑤模块各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几个部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又是精读的补充和丰富;名著阅读又是课文的拓宽。从教与学的层面上,从眼前学习积累到将来工作乃至终身发展均作了周密科学的统筹。
  无庸讳言,新课程标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与实际相脱节不适用的倾向,教学目标宏大高远与实际教学条件的矛盾,教学内容的 高难艰深与学生的学业水平及教师的业务水准的矛盾,素质教育的美好展望与应试教育的实际状况的矛盾等等。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由于教学条件的薄弱,如信息闭塞,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缺乏,再加上班额庞大,人员众多,很难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像“梳理探究”这部分内容,教材旨在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常常依据文本材料简化程序,教学目标多流产落空。再说《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带有专业研究的性质,操作起来难度不小;“名著导读”涉及中外宏篇大作,学校不能提供书本,学生经济上又无力购书,即使几个同学合购,又难以系统阅读。因而常常出现这样一种局面,教师开设某一门课,教学互动根本谈不上,为了完成任务,教师只能依据文本教科,采用传统讲授法给学生灌输,而学生由于未读文本,多数是茫然不知所措,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此外由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始终难以解决,语文教学倍受冲击,这种冲击一方面来自外界即社会方面,另一方面也反映在语文教学自身。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长期的渐染薰陶,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文化积淀,都不是短期能奏效的。在眼下高考模式没有实质性改变的状况下,从社会层面上看,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教育部门等都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用短视行为去衡量评价语文教学。在这种社会心态干扰下,语文教学无可奈何地进行了重心偏移,不能按照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即规律去做,而是用一种迁就讨好的心态去适应社会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语文考试分值,也机械仿照数理化学科实验训练式的教学方式。这样长期下去,造成学生阅读面过于狭窄,阅读鉴赏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这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综上所述,本作尝试从新课标使用以来成功和不足等诸方面作梳理回顾,难免疏忽甚至浅陋,敬请批评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