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创新写作能力

作者:信丰二中 刘盛媛  时间:2009/4/16 12:20:5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39
  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指导学生作文,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多用、巧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言知识,形成正确全面的观念、见解。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加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特别注重语言的感悟和运用。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教材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航标,是牵引学生步步掌握知识的范本,是指引学生走向知识海洋的擎灯。课本里有无穷的宝藏:优美的语句,奇妙的构思,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推陈出新,举一反三。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现行教材里很多课文都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
  那么,怎样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培养创新写作能力呢?
  第一,扩充补白。指教材中可以扩充的地方。如果抓可以扩的“点”让学生去想像、去假设,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说来,文章可以扩充之处有主旨部分、省略部分、简略部分等。例如沈从文的《边城》(节选),结尾傩送出走了,可以让学生结合影视和自己的储备生活知识进行设想,若干年后傩送回来了,该与翠翠是怎样的结局呢?鲁迅的《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没有他的外貌描写,可以让学生对他进行描写一下,既可以训练思维,又可以完成写作的练笔。拿高中语文第四册来说,《药》课后习题就让学生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里的一段对话。《项链》一文则可以对文章的结尾部分进行拓展性写作训练。这既解决了学生写作素材不足的问题,又加深了对文章结构内容的理解。
  第二,善于联想。在心理学上,联想是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通过广泛的联想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的“寂然凝滤,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即指联想。通过联想,达到“笼天地于形内”,然后才能“挫万物于笔端”。学习课本上的名篇佳作,就要运用接近联想。例如。在学完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后,我提示同学们:不应该就诗论诗,应想到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型的篱笆和无形的篱笆,它代替着传统观念、社会规则、文化习俗。它无处不在,把每个人围在一个公认合理的精神空间。联系实际生活,你们写篇作文。
  第三,评析说理。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语言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好让学生跳出课文去评,只有跳出课文,学生才能发表独立的见解。如《孔雀东南飞》一诗,课文分析结束,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片段练习,《你如何看待刘兰芝(焦仲、焦母、刘母和刘兄)》。有学生写到刘兰芝貌美、心更美;刘母的善良,母子之情的深厚等等。而像对《项链》中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也可以展开讨论,《失街亭》中便可以对失街亭,谁之过写一下自己的看法;而对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尤其对周朴园这个倍受争议的人物完全可以展开讨论和分析;而对第四单元中的三位女性人物:窦娥、崔莺莺、杜丽娘也可以谈一下他们的理想与个性,善良与反抗等;尤其可以对第四册中的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杜十娘与与李甲的爱情、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柳毅与龙女的爱情这些诸多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爱情谈一下自己对他们的爱情的看法和现代人们的爱情观。
  第四,疑点探讨。创新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生果真如此吗?让学生结合现代生活,写出自己的看法。屈原的《离骚》一诗中,有学生提出屈原自投汨罗江,真的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吗?他认为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有同学对周朴园对鲁待萍的怀念是否是真情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诸如这些,可以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讨论或课下的思考自觉地写成文章,阐明自己独特的观点,不也是一次很好的写作训练吗?
  第五,归纳整合。有的同学学习了不少名篇佳作,古诗文名篇背了很多,但是在交流的时候,尤其在“应试”中,那些散放在大脑中的信息,硬是派不上用场,这就是缺少归纳,整合的能力。学完古典诗词之后,就要分类编排,用清晰的线条把它串起来。平时作文中要合理利用这些古诗词。用的次数多了,熟能生巧,就能灵活驾驭这些古诗词了。在教学中,每学完一篇课文之后,仔细思考,并写读后感,及时梳理,归类。学完一册教材后,期末总复习时,要求学生把本册的课文整合一下,看读后感,思考这些课文中涉及到的作文材料。在话题作文训练时,寻找结合点。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在作文时就不愁无事可写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