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作者:古浪三中 王平春  时间:2008/12/17 7:12: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84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离不开想象。现实生活给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需要想象加以重组和扩展,化无为有,化实为虚,才能使文章更好地反映生活。想象能“思接千载”,能“视通万里”。缺乏想象力的文章,必然文思呆滞,语言贫乏。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写不出有创意的文章。有了想象,笔下人物才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了想象,笔下景物才会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有了丰富的想象,才能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寻找到闪烁着创意的亮点。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 利用复述、续写、补白等培养想象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包括《语文读本》)篇目大多文质兼美。在课堂学习中运用复述课文,续写片段,进行补白等形式进行作文训练,不仅能完善阅读,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例如:《勾践灭吴》中有个情节:“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我要求学生以《太宰嚭受贿》为题,写一段想象性文字,并凸显太宰嚭受贿时的神情、动作、心理等。这不仅进行了阅读方面的学习,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文想象的主动性。实际上情节较强的记叙文、小说、戏剧等,由于内容本身的情节性,客观上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复述、补白,编未发生的故事,设计人物将来的命运。这些做法,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改写古诗词,培养想象能力
  色泽光艳的唐诗,风格各异的宋词,别具洞天的元曲等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语言凝练,意蕴深远,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其中既有优美的风景,也有诚挚的情感,也有启人智慧的哲理,在我们吟咏之间,一股幽长的韵味便从口唇之间缓缓流出。如果进行改写,让学生与诗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不仅可以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还可以培养想象能力。比如杜牧的《清明》一诗就被人改写成词和戏剧。我班有位同学将《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曲子改写成了一首现代诗:                 
  湛湛青天谁点染
  苍茫大地谁妆扮
  黄花满地
  莫非易安长叹
  风信子迷乱了思绪
  南飞的大雁可否带来一点
  枫叶酒醒霜月的晓风中
  羞红了二月花
  是离人的点点泪痕么
  这位同学活用原曲意象,凭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丰富了原曲意境。可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缘于原曲又脱乎原曲,创新意象,丰富意境。
  我们经常进行的诸如“素描唐诗”、“彩绘宋词”、“放飞元曲”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同时在改写过程中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的想象思维能力。
  三、 用几何图形包容性大的特点培养想象能力
  几何图形包容性大,不失为训练想象思维能力的好材料。运用此进行作文训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培养想象能力。例如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题就是运用两幅几何图形,让学生进行想象联想,进行写作。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几何图形能调动学生相关表象的积贮,渗透相关的生活体验,从而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无声为有声,并诉诸文字,成为情节完整、形象鲜明生动的文章。一次作文课上,我在黑板上画了若干圆、三角形和线段,并要求学生拼图,然后写一段想象性文字。结果,一个不起眼的圆,一个小小的三角形另加几截线段,在学生富于想象力的笔下就成了巍巍青山,碧水蓝天;成了皎洁的明月,闪闪的星光;成了外星人的飞船,神奇的百慕大三角;成了性格鲜明的林黛玉、善于处世的薛宝钗……
  当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进行具象化的训练,让抽象的概念、思想、情感等通过学生的想象,演绎成直观的具体的形象。抽象的蓝色,红色,在学生的笔下可能会成为清澈明净的天空,冬日暖暖的阳光。一段弧线,可能会成为雨后的彩虹,美丽的神弓……
  还可以运用超越时空法提高想象能力。在想象的世界里,时空的距离不复存在。《道士塔》中作者余秋雨质询地位卑微,承担不起罪责的王道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们不妨做孔子的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逍遥游》中向庄子学习,做悲悯人类命运的智者。还可以穿越浩瀚的星空,到另一星球做客。培养这种想象力,在于启发学生对现实程序的扬弃和超越,并能逐步超越时空局限,创造新的形象。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爱因斯坦也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没有想象力不可能。”艺术需要想象,创造也需想象。想象是二者的前提。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就达到了一定高度。“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在日常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