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课改漫谈

作者:河南省长垣县武邱乡一中 陈海云  时间:2009/4/19 21:42: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4
  摘要新课改的大潮涌来之时,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展开。课堂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固有的观念左右着教师的行动,已有的教学观念会造成一种行动的惯性;不符合旧观念的行动方式很难被我们真正付诸实施。要改变就要重审和反思这些观念。
  关键词课改;课堂;  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观念左右着行动,教师头脑中的已有的教学观念会造成行动上的惯性;不符合这些观念的行动方式艰难被我们真正地付诸实施.改变行动的前提是重审与反思这些观念,哪怕这些观念并不新颖,近乎“常识”。
  一、不引进“新”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就不能改进吗?
  当我们准备改进课堂教学的时候,常常会特别关心有没有某种“新”的教学方法可供借鉴。如果没有人向我们介绍“新”的教学方法,我们就不知道课堂教学该如何改进。
  事实上,教学的“工具”有新旧,教学的“方法”则没有什么先进与落后之分,“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借助教学工具把有关“课”的观念表述出来的组织与工作的程序。方法好不好,不在于它有没有一个“新”的名称,而在于它用在你特定的课堂里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比如,我们有很多教师就害怕运用“讲授”的方法,怕自己在课堂里说的太多,有“填鸭”之嫌。教师一个人在课堂里讲的再多,也不一定就是在搞“填鸭式”教学。问题是你表达出来的东西,学生是不是能够接受、乐意接受。学生接受得好,你的讲授就是好的教法;学生不能接受,你的讲授就是“填鸭”,你就应该考虑采用其它教法。如果能请赵忠祥老师到我们学校来上一堂有关“动物世界”方面的课,他仍采用一贯的“照本宣科”的“朗诵”方法,你会觉得他的方法是跟私塾老师唱书的方法一样陈旧吗?
  教师确实应该注意研究教学方法,但研究方法不是教改目的。在上课之前你对自己的学生宣布说,我们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学。这堂课就一定是引导发现的过程吗?很难说。你同样可能把这种“新”方法变成彻头彻尾的“填鸭式”。就是说,我们并不是非常缺少有关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论”,我们缺少的也许是把已知的“方法”加以实际运用的实践精神。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科书上说,“理论要联系实际,要注意启发学生”,这些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但真正做到了这些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进步。把教改产注意力过分集中寻找“新”的教法上,也许不符合我们正在进行的教改本意。
  二、课堂教学是一个人的天下吗?
  正象学校的“围墙”逐渐被拆除的情况下,课堂也应该相应地更加开放。在幼儿园的课堂里,我们偶尔能看到两三个老师合作进行教学、游戏的情况。后来,学生越大,做老师的“门户”意识也就越强。我们对课堂教学越来越抱有一种神圣感,这种神圣感直觉地让我们拒绝同行的介入——只有领导来听课、检查才能例外。两三老师、三五个老师同时组织一堂课的形式被当作了不可思议的事情。
  事实上,教师除了在课外进行合作外,在课堂以内也完全可以进行必要的合作。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通常要几个人合作组织一堂课:1课堂规模较大;2教学形式采用了小型化的分组教学的方法,一个大班被分成了若干个教学小组,如协作学习的方法;3技能性训练的课堂,学生更多需要个别指导,如何体育技能训练、音乐技能训练、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等。
  三、教材顺序就是教学活动的顺序吗?
  教师所持的课程观念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课堂教学行为。目前,我国各级种类学校的课程体系的实际状况,知识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即提高教育质量仍然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渠道。
  知识课程是按照科学文化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展开的,这样以来,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也就具有了十分严格的演绎特点。我们的头脑中,学生应该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这样的顺序由教材规定着,数理化等自然学科也是如此,地理、历史等学科也是如此。事实上,教材的顺序并没有完全规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顺序。教师在准备上课之前,过分受到了教材的暗示,结果是,在教材的面前,显得十分被动,缺乏处理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设计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当我们的教学过程显得十分呆板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一味责怪课程的特点,而应该理认真地反思一下,作为教师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
  四、学生不需要了解教学过程吗?
  教师不但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就了解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还应该尽可能地和学生一起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很快在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学习者”,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从老师身上学到所需要的知识。
  魏书生老师在一次报告中曾经介绍过自己非常独特的做法: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初阶段,他往往会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谈论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谈论巴班基怎样看待教学活动,谈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我们想,他的目的大概也就让学生成为更加成熟的学习者,让学生的自觉性得到发展,让学生最终学会主动地学习,主动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
  有些老师可能会觉得,不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有利于制造课堂“悬念”。我们当然不反对用“悬念”来吸引学生,但制造“悬念”应该是一种个体的表达技巧,而不是要把学生“蒙在鼓里”。单纯只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就势必会把学生丢在一边。
  五、“课”一定要在“教室”里上吗?
  从夸美纽斯开始,“时空”因素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制约因素,影响着我们对“课堂”做出一些更加宽松的理解。“课”一定是在“教室”里进行,并且一定是一个“45分钟”的过程。我想,更加开放的教育要求有更加开放的课堂观与之相适应才更有利于新课改的顺利推进并最终取得成功。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汉宫秋 于06-29 11:29发表评论: 第1楼
  • “满堂灌”,关键看你灌的是什么东西,如果是有思想,有内容,有前沿,有生活的灌,有什么不好呢?学生思维活跃了,能力就提高了,考试就轻松了。只是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提高了。所以大部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