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劝学》教后心得
作者:许媛 时间:2009/6/4 12:54: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67
一、 师生互动要有实效性。
有时,我们的课堂教学的互动失真,有些互动环节徒有形式而无实在内涵。如《劝学》中几个老师都设计了问答、讨论等互动环节,而其中有些互动缺乏实效性。我在教学中设计探究问题,“讨论荀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学生答案很多,有的认同荀子的思想,有的反对荀子观点。而教师为了尊重多元化的理解,没有合理引导,没有明确的导向,最后讨论莫衷一是,耗时但低效,个别学生还会在热闹中偷懒,不去思考。再如,老师往往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给学生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造成问答互动环节流于形式。还有,有的老师为了让课堂显得热烈,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索那样的答案好不好,教师就鼓励学生热烈的鼓掌,叫好。我想,课堂上学生的笑声、鼓掌声应该是自发的、自然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感染、思想的契合。而不是表面的调动气氛。这样的互动走向了“为互动而互动”的形式主义,与互动的本质背离。所以,师生之间的互动要以学生思维的活跃、情感的碰撞、心灵的交流为基础。所以,思维的互动才是互动的最高境界。
二、 重视课堂临时生成性问题的解决。
生成性问题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发灵感,发现和提出的新问题,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教师没有想到、也没准备的问题,这也属于生成问题的范畴。教学过程是充满灵性和换发着生命力的,学生和教师都有突发灵感的时候。因此,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和生成性过程,在每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我在《劝学》的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荀子教育观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其中有一名学生就认为,荀子的思想早已经过时,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提高效率,不能点滴积累,要善于借助别人的学习成果。其实,这个学生的观点只要教师稍稍引导,还是符合荀子“善假于物”的思想的。但当时我只是做了简单的评价,没有继续延伸这个话题,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是仓促地打断了大家的思考。这种做法就是对课堂出现的生成行问题的回避。所以,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解决生成问题,教学要按照课堂教学的现实走,不能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自己设计的框架内,不能犯请君入瓮的错误。
三、对学生的评价要力求准确。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课堂教学任务由“双基”变为“三个维度”,就是要在“双基”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评价体系上也就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评价。这种全方面、多层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大大改善课堂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进一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将大有裨益。但是,在针对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评价中,常常暴露出评价方式不合理、评价语言不恰当的问题。如,评价语言简单化。教师为了不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往往笼统地说好,但究竟为什么好,就不得而知了。再如,评价有时不准确。有的学生发言很精彩,但文不对题,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引导,只是一味地肯定,其实,有时要教师不妨多说几个“不”、“不对”,这未必就不好,老师总是被新课改改得战战兢兢,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丧失了正确评价的戒尺,忘记了模糊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的后果远远大于那所谓的打击学生积极性。当然,教师有时不能很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是有原因的。很多时候,学生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连老师都还没有想明白,当然无法解释,更不能很好地引导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想准确,还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反应能力。对学生的评价缺失或不准确往往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评价的不准确也会误导学生偏离主题。其实,错误的评价才是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元凶。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备课,还需要在课堂上灵活处理。要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要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既能感染学生的情绪,又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也是老师终身探索的阵地。希望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能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行云流水的课堂教学过程,也许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