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作文显得大气
作者:不详 时间:2009/6/13 10:41:32 来源:baimeiyan转发 人气:1443
1、丰富(内容充实,形象丰富,细节真实)
2、思考力(展现思考过程)有见识,有自己的见解
3、恳挚作文丰富真情实感,防止作文情感软绵化、奶油化,质朴真挚的情感。
温州近年的作文题目:
05年,十六岁,我多了一分______ (关注成长)
06年,把心儿打开(关注内心)
07年,惜(人生感悟)
08年,下雨天,真好(审美情趣)
可见不少人对这种诗意倾向的文题很有好感,因为这些很符合日下一些初中生的口味,平时的日常写作中有很多人都已经流露出这样的文风。尤其是很多女孩子,很多具备小资情调的文字爱好者,可以说是随手擒来,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我不得不问,这样的题目阅卷老师不知道会不会感到头疼,千篇一律地关注自身,关注自己内心,但是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因此很多可以说是空洞的华丽文字堆砌起来的空中楼阁,没有什么实际内容,更有甚也许又是郭敬明式的无端伤感。尤其是“下雨天,真好”这个题目,不仅流露出一种强加的情绪,而且还有这样一段提示语:“春雨蒙蒙,万物苏醒,大地写满诗意;夏雨初歇,池蛙欢唱,纸船处处飘荡;秋雨点点,敲打残荷,声声落进心里;冬雨无声,苍白大地,渴望张开眼睛。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多少故事在雨天生动演绎,多少欢乐在嬉戏中尽情绽放,多少温情在伞下默默传递,多少幢憬在静寂中悄然孕育……雨天,适合回忆与联想,可以漫溯过去,也可以遥想未来。雨天,仿佛有很多蓝色的精灵,赋予这个世界以新的生命。”,这正是一部分孩子最喜欢的论调,难免误导学生,想要写出大气之文是很难的。
我们不是说不要诗意,但是在目前学生文风普遍消沉的情况下出这样的文题,对以后的作文导向不得不让人担忧。
著名作家梁晓声也指出,现在很多孩子作文只有情调,没有情怀,没有情愫,没有真情实感。好作文和一般作文的区别在于好的作文更应具有人生旷美。那么我们的中考作文是不是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它的导向作用呢?
本身中考作文的浮华,已引起我们老师的反感与担忧。很多人纷纷呼吁:写作要返璞归真,引导学生再现生活的体验,表达生活的独特思考,张扬鲜活的青春意态。
可一表现生活,学生就又忧心忡忡了,他们的生活是那么单调,都是些无足挂齿的小事,怎么能写出震撼人心的文章,如何能写就脱俗大气之作?
梁衡说“夫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二则因情。利之所在,情必所钟。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写一点有磅礴正气、党心民情、时代旋律的黄钟大吕式的文章,反对“换一块尿布也能写上三千字”小情小景。梁衡的话也是对作文要写大气文的一种愿望。
“大气”是作文的一种较高境界,它的特征是雄壮美、阳刚美、厚重美、深邃美、激越美、悲剧美等的组合。它的构成元素有空间上的辽阔、时间上的跨越,历史的凝重感、时代的使命感,个性的张扬、胸襟的放旷,命运的苦难、精神的不屈,人性中善与恶的冲突、生与死的抉择……
“大气”必须着眼于现代社会和美好人生,去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从中提炼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就是“本色”的“大气”。
“大气”作为一个种文章的风格,最讲求真、实、深、厚、畅,依托的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弘扬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追求的是文章的现实意义。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生活,用心思考生活,即便是生活小事,我们也能感悟生活的哲理,获以生活的启迪,也能使在小事张扬大气,就有脱俗而厚重的审美质感。
既是如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要引导学生逐渐提升个人素养、气度,培养具有明朗的性格、积极的情绪、宽阔的眼界的身心健康的作文人。
一、引导学生关注广阔的人生。
大气作文是偏爱大题材的。如果我们只是眼光向内,笔触局限在学校、家庭、个人的狭小天地里,满足于抒写自己的小情小绪,小恩小怨,那这样的题材难免弥漫着一股小家子气,格局势必小。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中跳出来,眼光向外,关注广阔的人生,体察纷纭的外部世界,国家与社会,人类与自然,战争与和平,历史与未来……国事家事尽摄视野,民风世态移诸笔端,何愁写不出大气概的作文?
二、指导学生沉积丰厚的底蕴。
大气作文需要以丰厚的阅读积累作底蕴。阅读积累充足,大脑中建立起无数个生长点,思维灵感随时可以被激活,写作时便能左右逢源,率性而作,自如倾吐,文气如海似江滔滔奔涌;积累单薄,腹中空空,纵有好的题材,依然文思壅堵笔下干涩,文气自然弱。老师在教学中,要时常勉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尽量写作真诚的文字,在厚积中积蓄薄发的力量,才能登临写作的新台阶。
三、勉励学生提升自己的境界。
有大胸襟、大气魄才能有大气作文。大气作文的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大气的人。只有热爱人生,富于理想,才会以一种人文情怀去穿越时空,发掘文化,关注人类的情感和生存等大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他的心灵才得以净化,境界才得以升华,作文也因之自由舒展,意境开阔,呈现出一种开豁博大、超乎时空的大境界。所以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大气的文章,阅读大师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尤其是课本上涉及到的展现民族精神的磅礴之文要花大功夫与学生探讨,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华丽之作,则往往见出浮华与空洞;叙古之作,则往往见出避世与敷衍,近几年不断涌现的《永远的李白》、《不屈的苏轼》等已使老师审美疲劳,亦让老师看出生命的庸俗与虚伪。此类“文化散文”并不是真正的大气。而再现生命的真切体验与感悟的文章,倒见出文章厚实与清新的质感,我们写作时,不妨聚焦生活状身边之事,审视人生悟生活之理,使文章洋溢生活气息与时代气息,浮荡清新淳朴的文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