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星火,何时能燎原?
作者:沈芳 时间:2009/9/2 17:21:38 来源:shenfang原创 人气:608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那个大队的小孩子特别淘气,一点规矩都不懂,都是不喜欢读书的料。”
“怎么会奇怪呢?你们那边的大人哪个不是把赚钱看得比孩子还重要?白天都大门紧闭,要么上班,要么到田里干活,不但不关心孩子读书读得怎样,还让孩子下田帮忙——”
“好像是这个样子,他们的父母,都到外地去赚钱了,把自己唯一的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都没有什么文化,宠还来不及咧,怎么管得住他们,不让他们疯跑呢。”
对那里的人和事,我是非常了解的。自己的表弟表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读书,那些小时候的玩伴现在成了什么样子,我也是清楚的。有时我常常叹息,他们都是特别聪明的孩子,只是他们的父母不重视,只是他们对自己要求太低,以至于中考填报志愿都困难,不得不放弃学业,甚至成了派出所的常客——也许其中的他们不乏问题学生。(用现实中的事例引出问题学生的产生跟家庭教育有关)
关文信在《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这样写道:
“教育是一种大爱。教育关爱的是生命,教育关爱的是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舍弃了一部分学生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诚然,理想的教育不应该是舍弃任何一个需要教育或者追求教育的人。但这仅仅是一个理想。我们不是生活在乌托邦,现实是那样的残酷,残酷得让我在欣赏的同时,总无法避免地产生奇怪的思想:真的是这样吗?这样做真的是最理想的表现吗?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一书,有太多的地方吸引了我。“每个问题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不平凡的精彩故事,故事如歌,吟唱着问题学生与教师共同走过的岁月。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就像一串串珍珠,折射出教师的教育智慧的光芒。”但恐惧也常常袭上我的心头。同样是学生,为什么总会出现特别的名词——问题学生?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的学生,为何会越来越多?教师要相对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但是对优等生的关心无可避免,对问题学生的关注又占据了教师一定的时间,处于真空状态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到底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也许是整个民族的特性,使得我们总是关注弱者,似乎这样才能显示我们的仁义。是否关注问题学生,是否改变问题学生,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案例,等等,都成了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看着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慢慢地改变、进步,我真的很欣慰。但那是多久?一个月,一个学期,一年,还是三年?他们真的被老师的爱心融化了?他们被老师如此的重视、呵护,会不会唤来其他乖宝宝们的羡慕,甚至也慢慢地成为问题学生呢?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被重视,也没有一个学生不想被呵护,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呢?关爱问题学生的生命,是否也意味在剥夺着其他学生的生命?
如何处理对学生的关注问题,如何把握这个度,是不是值得我们探讨呢?(学校教育对问题学生的关注,必然无法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
让我们先来看看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最新的认识是,他们的形成都具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条件一般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三个因素,内因条件是指学生的自我因素,一般包括智力、人格和身体等。
现代教育学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我个人认为,问题学生的形成,家庭因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与社会接触步入人生的起点站。可以说,每个人的意志品质、个性性格、礼仪道德、人生理想、求知兴趣等等都是首先在“家庭”获得熏陶与启迪。
由于我国70年代开始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少年儿童都是独生子女,自古道:“独子难教”,再加上民风民俗的作用,许多家庭从祖辈到父辈都寄托到孩子身上,以致于有的家长娇惯、溺爱孩子;而有的家长基于望子成龙的思想,以棍棒代替一切来教育孩子。我国的现代家庭教育中已出现种种令人深思的现象。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告诉伙伴们:“我爸最好,我说骑马,他就让我骑在背上,他两手着地往前蹦;我说骑驴,他就擦着墙根走。”试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即使再天真烂漫的孩子最终也会成为问题学生。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此“种庄稼要不务农时,教育孩子要适时早教优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使孩子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激发其早日成材。据调查,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学生有69.8%是来自于知识分子家庭。也就是说这些娃娃从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而问题学生往往产生在问题家庭,家长往往都是问题家长。父母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和总要的。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老师”。如果父母道德水平低下,视野狭隘,思想愚昧,谈吐粗野,生活方式不良,甚至迷信赌博,对孩子的恶劣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所谓的问题家长造就问题学生。
如果说学校是孩子接受文明教育、接受人格教育的主要渠道,那么家庭就是孩子成长、发育的临近土壤。如果脱离家庭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那么素质教育是举步维艰的。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定期安排家长座谈会,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以促进家庭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教师通过家访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真正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也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重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家长不仅不应该逃避教育子女的责任,更应主动配合以达到与学校教育步调的一致。
然而现实堪忧。每学期一两次的家长会,依然有很多家长推托不来,敷衍了事,中途离场,根本无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平时和学校的联系几乎为零,即使有说的只是请老师多多督促,鲜少有对子女的有意义的关心和帮助。
孩子的心灵犹如白纸一样纯洁,既容易受真善美的熏陶,也容易受假丑恶的污染。而其人格的形成,往往最易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不要到产生了问题,才来想尽一切办法,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解决,结果可能收效甚微,虽然也不乏成功的事例。
不要到成为局面,才来绞尽脑汁,浪费太多的精力来改变,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反而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
把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每一位家长都重视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把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平时与学校、孩子进行沟通,那么天真善良的孩子还会给我们制造那么多问题吗?
只是有多少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有多少家长还是把教育完全推给学校,更有多少家长依旧扮演着反面的角色?
家庭教育之星火,何时能燎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