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有序,走进高一课改

作者:武胜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舒猛  时间:2011/1/5 11:03:12  来源:shumeng 转发  人气:950
  今年秋季开始,全省拉开了高中课改的大幕。站在新课改的门槛上,我们如履薄冰。语文学科,最能体现人文教育,最适合合作探究,按理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新课改的领头雁,用其他学科老师的话说,该是比较出彩的学科。然而,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庞杂丰富的知识体系,高考考点的准确精细,传统教学的惯性定势,让我们游走在课改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我们先是迷茫,继而是坚定,因为我们深知,新课改是一场全新的革命,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每个人只有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同新课程一起成长。
  武胜中学高一共开设26个班,学生1900余人。高一语文备课组共14位语文老师,其中高级9人,特级1人,行政领导6人,在极具战斗力的同时,也督促着我们备课组活动的开展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真实有效。为了更好的推动新课改,我们备课组针对我校学情和校情,采取了以下措施:
  1、转变观念,适应课改
  课改的核心和本质是改课,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我校从2009年初就安排相关人员接触新课程,到山东、江苏、重庆、成都等地观摩学习,又三次邀请重庆一中、重庆市招生考试院理论研究员王海洋来我校举办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讲座。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成长模式,我们感受到了课改的脉搏,逐渐动摇了我们的传统观念。今年暑假,高一语文组全体组员参加了国培、省培计划,系统地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解读》,重点学习了新课改的要求,小组成员对有关理论进行了讨论、反思。通过学习,老师们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新课改理念,也下定决心要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争取尽快走进新课改。
  2、集体备课,扎实有效。
  备课组是学校最基层、最有效的教研组织单位,集体备课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有效的生命场域。自去年以来,我校更是强化了新课改下以模块为参照物的集体备课,学校出台了《备课组考核细则》和《备课组组长评价方案》,对备课组活动的形式、内容、场所都作出了硬性要求,直接与奖惩挂钩。两个方案促使集体备课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化,效果更加明显化。每周星期二下午,间周一次语文教研组大组活动,间周一次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学校派有专门教导处人员和督导室人员考勤和检查。
  我们语文组的集体备课主要以单元或某个复习板块为单位进行,活动时研讨一个单元或板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研讨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等。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每一单元由2-3位老师提前一周钻研教材,相互探讨,写好说课讲稿,对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都要详细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基点、疑点,要体现新课改要求,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然后设计好每课的教学初案和课堂练习,教案要体现新课改理念,在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活动中交流,讨论,经大家相互磨课后再下去修改完善;最后形成集体备课教案,分发到各位老师手中,再由各位老师根据层次和学情灵活处理,化为己用,形成自己的手写教案。
  实践表明,集体备课既节约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同时又为教师研讨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留出了时间,从而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和撰写教学反思,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3、注重阅读,培养语感。
  (1)充分利用语文读本《你的微笑》,紧跟必修教材的单元体系,让学生自读勾勒,圈点批注,积累摘抄,早读识记,以期扩展学生的阅读面,积淀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自学习语文的能力。(2)积极开展周末课外阅读交流课(周末不准讲课),让学生或写或说,交流读书心得,感悟美文美段,发表自己的观点。(3)每周拿一节周末自习课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现当代美文或文言短文,提供给学生阅读,以期通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4、作文教学,积累为本。
  依据教材编写体例,完成教材必修1上的“表达交流”中对记叙文的专题训练,但又适当超越教材,对议论文的写作进行基础的训练。结合《高中作文读本》,让学生课外自读勾勒,积累素材,摘抄识记其中的名言警句和精美语段,老师也可选用上面的“演练应用”对学生进行专项板块训练。调动学生参与作文批改与点评,提高批改实效。重视自创作文,各班成立写作兴趣小组,老师予以创作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多练笔,教师认真批改,争取在校报上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适当做做“下水作文”,以期评点学生作文时心态主动、亲切,真正挠到痒处。本期拟做大作文5次,小作文6次,课外练笔(随笔)若干,大作文的训练系列由陈大礼、陈松、龙兴斌、舒猛四人合作完成。
  5、课堂教学,求变求新。
  影响课堂教学因素很多,但实际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这四个变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影响着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我们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赋予各个变量以新的含义。
  课堂氛围:重视两点:一是课堂教学气氛,尽力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课堂教学气氛,要求老师少讲,还时间给学生,还问题给学生,还话语权给学生。二,课堂上真正做到师生之间思维与理性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二是充分利用教学多媒体。本期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改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4个实验班级配置多媒体和电子白板,教室内实验设备设施齐全,图书准备充足,现正在建书香校园,让学生享读书乐趣。我们学校三个多媒体教室,每天8节课,堂堂不落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先进的声像技术已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而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些对增加教学容量、形成特定的教学气“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语文教材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进度,我们准备在第四册结束新课。重心放在必修和经典的古今散文的教学上。对于选修教材根据实情可作一定的增删调换,本期我们正在准备走进必修2,准备完成三单元的古代散文教学。第二,语文的教学内容应具有大语文观念,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第三,教学内容不等同于语言学知识点,但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基础的得分率,对学生进行某些板块的专项训练(如语法、病句、古诗鉴赏、渔阳的实际运用)也是必要的。第四,对于选修教材1,四川省课程设置方案要求省示范高中每课必选,而其他农村中学又可以选学,而且它又偏重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文本内容长,参考资料少,这些让我们一线教师很迷茫。
  教师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如鱼饮水,重要的是积累和自悟。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是不可替代的主体,我们要求老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学,引导他们自主钻研课文,自奋其力,自力得知;要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拓展课堂内容,深化文本理解;组织合作学习小组,从课内到课外,鼓励学生相互切磋,相互讨论。为了让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学校领导、教研组长不定时地随堂听课检查,高一备课组本期承担了10堂公开课的任务:两堂研究课,两堂示范课(包括陈松主任亲自披挂上阵),三堂校内竞教课,三堂全县课改现场观摩课。通过磨课上课的活动,我们深深感到:我们的观念在转变,我们正在向课改的核心靠近。
  6、校本课程,精心准备。
  根据学校的安排,本期先行进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准备工作,要求确定主讲老师、课程目标、模块内容、授课课时及评价策略等。备课组要求老师自选主题,自定课时,收集资料,深入研究,拟定方案,形成学案,为下期学生选课走班做准备。本期我们选定五个模块:中华文化名人传记选读、新诗的创作、逻辑与思维、古诗词鉴赏、演讲与口才。
  7、我们的问题与困惑
  (1)校本课程开设难,选修模块操作难。过去应试教育阶段,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是“盒饭”,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给学生提供“自助餐”,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点菜”,“自助餐”变“配餐”,教师和教室资源的有限性非常突出。
  (2)教材处理困难,条件难以适应。高一语文教材教材存有二大问题:一是教材多,师生负担都重(学生7本书,教师11本书);二是教材容量大,如选修2的传记文学,每一课文本就几万字,教师怎样切割和教学?第三,缺乏备课资料、训练材料,内容难。第四、学校投入相对不足,师资、设施、设备跟不上,80个人一个班,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有难度,许多高中新课程要求做的东西无法做到。
  3、高考压力过大,制约课改进程。课程改革和高考的关系仍难处理,务实与务虚的适当比例不好把握。配套高考方案迟迟没有出台,具体内容不明确,制约了课改的进程和质量。理论上说高中怎么教,高考就该怎么考,但现实中则是高考怎样考,学校就怎样教。迫于升学压力,高一的师生们真的是戴着脚镣跳舞。
  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有信心迎接高中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认为,课改与教学质量并不矛盾,而且是相互促进。高中课改是必要的,而且势在必行,困难和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只要我们努力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有理由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shana159 于01-07 09:33发表评论: 第1楼
  • 写的不错。。谢谢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