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人文”火炬,照亮“课改”旅途——浅谈初中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
作者:雁江区保和中学 徐旭明 时间:2010/10/11 17:16:16 来源:大爱无言原创 人气:467
这个世界因人类而精彩。世界有了人类便有了生气与活力,有了文明和进步,有了富庶与繁荣……萦绕于青山绿水间的美丽村落,耸峙在蓝天白云下的摩登大厦等人类的杰作即是明证。作为万物之灵长、世界之主宰的人类,运用自己聪慧的大脑、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和创造着自己生活的家园,谱写了和谱写着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揭示了人类进步根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尤其是西方的工业革命史表明,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科技;科技的掌握必须依靠人的素质全面提高,而人的素质提高必须以解放人、张扬人的个性为前提。从这点上说,14—16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便是探求人文的先河的最好例证。时下,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与此同时,标举以人为中心,以张扬个性、释放潜能、关怀世界为宗旨的人文精神便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激活素”。因此,倡导人文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课改的迫切要求。
二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语文课也势必担当起关注人文、贯彻人文的重要使命。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宗明义的对语文性质作了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值得一提的是“课标”还提出了教学中的“三个维度”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这些观点,可以说是对近来语文教育界长期困扰进而争论不休的几个焦点问题,诸如“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等的权威回答。语文课不仅是表达交流、传递信息的工具,更主要的是它像一艘船承载着满带人文气息的五千年文明,同时也像一扇窗,让世界了解我们,也让我们了解这洋溢着异域风情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它像个先锋使者,引领我们去领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轰轰烈烈的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壮丽图景,并让我们投身到建设的队伍中去。这就是语文课的人文精神,它能让学生不断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让学生自觉地以主宰者的身份进入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生力军。学习语文,不仅是让我们感受祖国文字的独特魅力,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让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语文课,是以教材为桥梁,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怡养性情、发展智力为目的,师生教学互动的一个教学过程。它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A、角色定位、释放个性。“新课标”最具人文性的地方,是对学习主体——学生的角色定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呆板,氛围沉闷、乏味,归根结蒂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束缚了他们的个性。因此,让学生从被动地“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上来,便是人文关怀的第一要著。也唯有如此,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才会自主其能,也才会有合作、探究,也才能让他们感到快乐惬意并最大限度地释放其潜能。
B、教无定法,点“引”为止。新课标下的语文课,也给教师减了负,对于一堂课,教师不再拘泥于什么几步教学法,不再是口若悬河,满堂灌输,而是把握精髓、点击要害、循循善诱、贵在启发。教师只是一个导演,或者说是一个引路者。
C、一纲多本,殊途同归。教材仅是个例子,在课标统一情况下,现行语文课本(人教版和语文版)都是编审者悉心打造的“精品”。一篇篇皆美,均包含着作者人生体悟,或给学生以心灵震撼和洗礼,或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熏陶,在不断的吟诵体味中,学生的语文“双基”打扎实了,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简言之,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给“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松了绑,也让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像一盏指航灯,让我们身心解脱尽羁绊,逍遥地游弋在知识的海洋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