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互相批改作文能力的研究》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不详  时间:2011/3/7 22:28: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894

  一.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学生的作文老师批改,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语文老师也常常为此而花费很多的时间,付出许多精力,可是最终效果与老师的付出不能成正比,因此,研究怎样改进作文批改方法,提高批改效率,把语文教师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正在逐渐形成和快速发展中,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修改作文,从而提高写作能力。所以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相批改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研究目的
  通过互相批改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培养学生互相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互相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三.研究内容:
  1. 在作文互相批改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使学生会批会赏文章,以使学生乐于读,乐于写。教师把学生习作阅览一遍,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写作基本情况,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找出评价点,修改点,学生评改才能积极主动。师生共评是学生进行自评、他评最直观最快捷的一种方法。
  2.在作文评讲中转换师生角色,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会评讲文章。具体内容:教师先确定一篇典型作文,抄在黑板上,拿到课堂上集体修改。老师向学生提出作文评改的基本要求,按照中心思想要明确,围绕中心去选材,详略得当,层次分明,开头结尾,错别字、标点、语句等统一要求和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共同讨论,评议优劣,肯定成功之处,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分组讨论写出评语,接着综合各小组评改意见,师生共同给文章用符号修改,初一教材上就有修改符号,这些要学生记住;.会眉批。能改正错别字,改正病句;能评析词语用得优劣;会旁批。能看出优美语句,并能赏析,能对文章开头结尾、段落层次、总体结构等进行点评;能够根据不同文体来下总评语。能够评出作文的优缺点;会评讲。能看出别个同学评语的准确与不准确,并能提出正确的建议。学生们批改得津津有味,因为这是一种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作文水平高的学生批改水平差的作文,会帮助作文水平差的同学提高;差生批优生作文会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评价修改后,由学生再一次誊写,张贴在优秀作文栏中展览。在适当时候,向有关报刊推荐。集体评改作文真正调动了同学们的思维 ,激发了同学的兴趣。文中优点是学生指出的,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发现的,如何改,又是学生想出来的。开发了学生智力,教给了学生方法。
  3、自我评改就是学生自己评改自己的作文。这一步也极其重要,自我欣赏优点,找出缺点。因同学已有集体评改、他人评改的经历,自我评改也就水到渠成了。尽管水平不同,但同学知道了从何处下手,按老师要求一项一项有条不紊地认真修改。审核自己习作过程,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升华和飞跃。自己评改自己的习作,是评改作文最终的落脚点。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互相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五.研究成员——初三语文备课组全体成员:陈芹
  六.研究对象:初中初三年级学生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0年10月—— 2010年11) 学习理论,酝酿方案,起草论证,形成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  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调整,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
  第三阶段:(2011年2月——2011年10月)  资料整理、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八.预期成果
  1.形成成果研究报告。
  2.教师发表论文和学生发表的作文
  3.学生的互相批改体会和讲评体会资料
  4.自主互动作文批改减轻了教师负担和学生心理负担,学生形成互相批改习惯,会评讲作文,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了理解与沟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