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佚名 时间:2011/4/29 13:09:0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68
一、 阅读积累
不少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哪怕是自拟题目也好,文章写不上几句便卡住了。这其实是没把握好素材便匆匆下笔的结果,写文章缺乏想象力和联想力,思路狭窄,自然是无话可说,无词可遣了,这一问题可通过阅读来解决。绝大部分中学生的生活三点一线,缺少丰富的阅历,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阅读他人的文章,则是理解他人对生活的反映,可看成是读者正间接地接触生活,认识生活,他人对生活的反映,又是多角度多层面的,通过阅读还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阅读的内容,经过加工处理可成为写作的素材。知识储备到了一定程度,会发生质的飞跃,分析材料时会横向联系,纵向思考,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思路被激活,自然是有话可说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正是阅读积累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二、 生活感悟积累
如果说阅读是间接积累,那么仔细观察生活,记下耳闻目睹的事件,记下思想情感的变化历程,则是直接积累了。“纸上得来终浅,方知此事须躬行”,阅读面再广也替代不了投入生活的体验感悟。感悟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文章是对生活的反映,这反映若来自内心深处,就来得真实、深刻。向来至情至性的好文章都与“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缘,以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即使谈不上深刻,也是真实的。
中学生的生活接触面的确有限,但体验感悟并非只源于重大事件和奇遇,更多时候来自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家庭生活可观察,学生生活可观察,参加各种聚会,逛商场游公园,甚至上网玩游戏都可看成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内凿一口深井,让他们去解读,去剖析,将挖掘出来的生活资源转化为写作题材,把现实生活提升到写作的境界。老师进行作文指导时,要善于诱发有意无意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印象。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叙述一件事情,要求具有波澜起伏的效果,学生们马上在脑海里搜索自己的奇遇,不少学生都说无事可写。我启发道:虽说我们所经历的大多数都只是平常事件且重复发生,但是不是每次发生时心情都一样?比如说考试虽是学生的家常便饭,但有备而来与遭受“袭击”是绝然不同的两种心情;上学路上时间紧迫,天气突变也会带来不同的心情变化等等,经我这一启发,学生纷纷打开记忆的闸门,加工那些属于原始状态的材料。
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学会积累生活感悟,就是学会储存日常生活中那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所带来的震憾,学会储存惊叹、仰慕、热情等种种美好情感,就是学会热爱生命并思考生命。积累生活感悟是一个不断储备,逐渐丰富的过程,将其和写作联系起来,写文章就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表了。
三、 思想积累
文章是否丰富生动,不取决于语言而取决于内容,文章是否深刻,不取决于语言而取决于思想认识。可以这么说,写作者的思想认识程度与文章的创新、个性、深刻等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无论是作文竞赛还是高考作文,那些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未来和命运的文章都得到一致好评,这是因为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层上,高处着眼,广度思考,文章的立意自然与众不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品文,其魅力还是在于作者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其蕴藏的许多朴素的道理,受到深刻的启迪,深切地体验人生滋味,感悟人生真谛,那些文章,既是在体验生命,也是在张扬个性。
不少学生读了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之后说,文中丰富细腻的情感真实感人,但他们一读再读的原因在于文章中作者对人生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史铁生在经历了人生磨难之后,对生命意义的关注,使读者震动惊异,给读者予美的启迪,激发读者探索人生的强烈欲望。余秋雨的散文字里行间闪着睿智的思想之光,文章的生命和作者对历史、对文化的思考的广阔性、批判性、形象性有直接的关系,读者阅读文章既是和作者的思想意识进行对话,并接受美的熏陶、美的感染。
善于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它解决写作者的无米之炊之难题,让他们面对文题有人可写,有事可记,有理可论,有情可抒,逐渐提高写作能力,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从写作中获得乐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