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背景揭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甘肃民勤 方绵天 张万霞  时间:2011/10/3 11:12:58  来源:ZWX3389 原创  人气:1114
  一个诗人、作家总有其复杂的人生经历、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时代,他们所进行的文学创作总是出于某种目的,源于某种动机,或要表达一种思想,或要弘扬一种精神,或要批评某种现存的现象和事物,或心中有所郁积,不吐不快。因此,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必然是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外露,是其生命态度的呈现,必然打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深深烙印。鉴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揭示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下面笔者就背景揭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认识:
  一、体会作者情感
  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性精神活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在某种动机或是冲动的驱使下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揭示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感情的上共鸣。《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这两首词都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她在写这些词的时候,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了解了这些,学生就能充分感受到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浓重愁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忧郁。
  二、探求意象内涵
  诗贵深曲,往往语近意遥,含吐不露,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歌的表面意象之下。我们要探求意象的深层内涵,就必然要去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如苏轼的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主要突出“幽人”、“孤鸿”两个意象。“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枝都不肯栖息,最后宁愿归宿于荒冷、寂寞的沙洲。这是一个孤独寂寞,但内心坚定的形象,是对“独往来”的“幽人”的一个衬托。联系当时作者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被贬黄州的经历,学生们便可以知道,“幽人”是在写自己,“孤鸿”也是作者自己。人似鸿,鸿似人。诗人托鸿以表达自己宁愿孤高自赏,也不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三、把握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承载着特定时代社会性质的文学典型。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抛开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介绍,那么,艺术形象的分析就是苍白无力的。如《范进中举》的主人公范进为什么会在中举后喜极而疯,这个人具有怎样的典型性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下,读书人大多把科举考试作为改变自己命运和家庭境况的唯一出路。而清代的科举制度是比较完整严格的,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科举的初步考试,须经过“童试”、“岁试”、“科试”,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种。乡试考中就称为举人,举人就有资格做官了。这样学生就清楚了,天下的读书人很多,为什么都去挤一根独木桥呢?为什么非得走科举考试这条路呢?这其中固然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更重要的是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极大的诱惑力,就像龙门一样,跃过了它,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范进从20岁上开始一直考到54岁,朝思夜想的中举一旦变成现实,脆弱麻木的神经就崩溃了,于是他就“疯”了。透过这个人物形象我们不难看出,在科举制度运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跋涉在科考的漫漫征途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人格受到怎样的扭曲与戕害。
  四、激发探究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注重探究,要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去探究,首先要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确定探究的方向。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的揭示有利于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多篇陶渊明的作品,其诗文在魏晋乃至中国古文史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其清新简约的文风受到后世历代文人的推崇,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所生活的环境,所追求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那么他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在先向学生较全面介绍了陶渊明的生平、魏晋时的社会现实及文化背景之后,我让学生以“陶渊明的理想世界”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们在参读了《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多篇作品后,成功创作了《走进陶渊明的理想世界》的小论文。在这次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并没有将作者和创作背景作为一种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可有可无的辅助性材料,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充分运用背景资料,深入细致地寻觅能够构建陶渊明理想世界的外因和内因。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揭示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深入挖掘其内涵,将其合理配置在教学环节中,有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有利于让学生在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在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中陶冶道德情操,丰富生命内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