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为何遭教师冷遇

作者:宣汉县第二中学 任本德  时间:2011/11/30 11:11: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00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新课程改革已十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已全面推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张口“新课改”闭口“新课改”,新课程改革似乎是星火燎原,形势大好。但事实上,根据《2011年教师评价新课改的网络调查报告》表明,竟有75.4%的受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不满意。新课改能否成功,教师是最决定的因素,而处于改革中心的教师自己都不满意,足见改革的成效怎样。时至今日,教师们一旦走进课堂,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滑进“穿新鞋,走老路”的泥沼。一旦启发诱导受阻,教师便失却了耐心,于是丢下学生,自我表演,慷慨陈词,一气呵成。
  那么,是什么让教师们顽固不化、积习难改?
  一、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我们很大一部分教师(中老年教师)是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成长成熟的。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到“组、复、新、巩、布”的五步教学模式,再到“新授课、练习课、讲评课、复习课”的简单课型分类,几十年来一直就这么教学,已形成了一种操作定势,而且这种教学模式,简单有效,在高考中屡试不爽,学校壮大发展的功劳薄上都赫然写着他们的大名,于是居功自傲,拒绝吐故纳新。再加上长久以来“师道尊严”的影响,我们有些教师始终不愿放下“严师”的架子,牢牢把握课堂“神圣”的主宰权,唯我独尊,缺乏民主意识和与学生平等相处的观念,课堂气氛严肃沉闷,容不下学生的不同意见,接受不了课堂七嘴八舌的议论。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可能实现学习自主。新课改风潮袭来,一些新毛头撒欢地跳,老教师冷眼旁观,甚至嗤之以鼻;学校相关部门督促、检查,他们也只可能是在写计划、总结时,文字上“热衷”一番,上公开课、“示范”课时表演一番,随堂课依然是循规蹈矩。
  二、新课程理论未能内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
  虽然大多数教师接受并认同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理念,但是理论联系实际,还有一段距离。教师需要结合具体课例的教学示范,需要的是课堂上具体的操作模式、方式、方法。只有在学习、模仿、借鉴的过程中,逐步内化,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目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培训采取短期的、集中的、统一的、被动的、报告式的、大密度的远程灌输,它确有受众面大的优势,但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机制,收效不大。于多数教师而言,可能就只是熟悉了几个概念和术语,背诵了几个名句,其具体内涵与外延,并不了然,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教师没有领会课改精髓,观念没能真正更新,如若开教研会或是硬性要求的经验总结,必然只能是硬梆梆地抛出新课改几个时髦的术语(诸如自主、合作、探究,以生为本,主体与主导等),哄哄自己,也哄哄同事或领导,而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我行我素,独来独往。
  三、不少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时代观念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改变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否实现华丽转身,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养。而事实上,我们很大一部分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并不深厚,教学风格定型后,就基本停止了学习,缺乏终身学习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越教越少,视野越教越狭窄,思想越教越僵化。我们一些教师书桌上除了教材、教参、教辅,别无他书;进入网络,除了聊天、游戏、购物,就是新闻速读;课余闲下来,不是扑克、麻将,就是自己的副业。没有源头活水,就只能“涛声依旧”,照本宣科。实行新课程改革后,要求学生自主地合作、学习、探究,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了学生,教师似乎是轻松了,教学行为简单了,其实不然。课前的教学设计需要去深入地去分析学情、教材,预设教学各个环节及相应的教法,充分考虑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变故及应变措施;尤其是课堂生成过程中,整个课堂气氛的调度,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重难点的化解突破,点到命门上,拨到困惑处,讲到该讲时,收放自如,这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梨园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课堂上45分钟的酣畅淋漓地“表演”,也同样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修炼积淀。
  四、基础教育不同阶段没有实现无缝对接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年,但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却不多。不少地区,小升初还在拔尖,至今未变,初升高有一个中考,于是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实行的依然是“应试教育”。 不少学校,一至六年级的英语、自然、科学、社会、品德与社会、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七至九年级的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非拔尖或非中考科目,基本上没专业教师,要么干脆不上,要么找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师代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稚嫩,对教师的依耐性大,信任度高,他们动辄就会说“老师说的”、“老师要求的”,再加上升学考试科目知识涵盖面不宽,对学生的思维及能力要求不高,教师用强行灌注的方式最具可控性,也最有效。于是大量的时间,围绕升学考试科目狂轰滥炸,打时间仗,搞题海战、疲劳战,没有耐心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缺乏有效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敢于质疑、敢于提问的学生甚少,越往高年级走,学生思维及习惯越固化,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就越困难。很多学生已逐渐习惯了“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说我勾(背)、你写我练”的简单、枯燥被动的学习模式,不愿去动脑、动心、动手、动身。
  五、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源基础越来越差。
  家长都有希望自己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良好愿望,于是办学条件好、高素质师资云集的重点学校便可吸纳全省、全市、全县的优质生源,层层筛选、淘汰,最终进入落后地区二、三类学校的生源,大部分学生在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方面的基础几乎是空白。以我校近几年高一新生入口成绩为例,我校2008年高一新生入口全县前1200名仅有13人;2009年高一新生入口全县前1200名仅有1人;2010年高一新生入口全县前1200名仅有19人,前1500名也只有72人;2011年秋季我校新高一共招生1496人,其中 “A+1”2人,“A+2”3人,“A+3”40人,B等级以下1141人。这样的学生,根本不具备高中教材自主学习的能力,许多学科他们既无法动手,无法动口,也无法动脑。他们原本应该进入职业高中或职业技术学校,但家长们抱着把人混大的思想偏要送到普高来。虽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极端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真正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教学效果如何,生源很重要。从教学相长的角度说,优质生源也是促进教师课改的强大动力。
  六、教育投入不够严重挫败了教师教改热情
  在新课程实施中,任何一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都需要一定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来实现,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严重缺乏,诸如校园占地面积小,各种功能室不全,图书陈旧,且数量严重不足,运动场地狭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课改的全面推进。教师都是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只要他们从内心深处愿意,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的一份事业,新课程改革也不是高深莫测。而经济效益才是撬动教师工作热情的强有力的杠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的老话一提再提,至今悬而未决。此前财政部有关人士表示,“实现这个目标财政缺口有几千亿”,看来那也可能仍然只是个希望的肥皂泡。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地方财政薄弱的地区就更无力支持教育。他们要做的,就是截留教育经费,拖延国家政策上要求对教育、教师投入支出的相关项目的实施时间,或擅自降低执行标准或是干脆拖欠教师工资。每次所谓的涨工资,总是只打雷不下雨。老、少、边、穷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当生活水准处于社会的底下层时,教师只能靠个人修养,教良心书,干良心事,“课改”、“创新”等都只能是一纸空谈。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63.4%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后工作量增加了。工作量增加,福利待遇不变,这就严重挫败了一些教师推动“新课改”的积极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