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作者:佚名 时间:2012/1/16 13:25: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048
以北山石为椁 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4)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②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③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2011年湖北卷】
3.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桂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蜀亦有桂。桂之用于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于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于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蕊干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取未放之蕊干之 ( )
②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 )
(2)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3)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4)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不超过12字)
(5)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2009年上海卷】
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孟 子 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2010年北京卷】
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09年福建卷】
(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暮春浐水送别
严维 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
文章评论
共有 7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