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叙事:学生动起来,教学更高效
作者:刘敬飞 时间:2015/4/19 21:43: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27
第一组句子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第二部分)我先让同学们把这两句话放到其所在的语段中齐读一遍,然后按要求和分工开始讨论,我强调了一点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课堂气氛与以前老师直接讲比,确实活跃多了。几分钟过后,我开始提问,“真的猛士”指什么人?、“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指什么人?A组推荐的一名女生站起来回答,“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应该是比喻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现实。第一话的意思是“真正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指鲁迅先生,他为失去这几个青年学生而哀痛,他为有这样的青年而感到幸福。话音刚落,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说的对不对,有没有不同看法?”E组的一位男生站了起来,“哀痛者和幸福者”不应该指鲁迅,应该指“猛士”。“到底指谁呢?”我赶紧追问,班里顿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指猛士”、“指鲁迅” 的回答此起彼伏。最后,我作了点评,对第二位同学的理解给予了充分肯定,接着我结合社会背景和语境对句子进行了分析,“这些革命志士敢于面对反动势力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哀痛,他们为能为之奋斗献身而感到幸福。”此时,我看了看同学们,他们都点着头,仿佛已心领神会。
接下去探究的第二组句子是“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第四部分)我还是先让同学们找到这几个句子所在的语段,然后再齐读一遍,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分析语句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接下去我抛出一连串的小问题“‘惨象’和‘流言’指什么?”、“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怎么理解?问题提出之后,我给同学们留5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时间到,B组的一位男生代表本组发言:“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 就是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就是让民众不要沉默。教室里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没有不同意见?”F组的一位女生举起了手,“‘默无声息的缘由’还有‘反动势力思想上的统治’。”“补充得非常好!”下面又是一片掌声。我最后对两位同学的积极发言进行了表扬,同时又作了一点必要的补充,“两个‘沉默’的含义不一样,前一个是积极的沉默,后一个是消极的沉默;结果也不一样,一个是爆发,一个是灭亡。”
…………
问题的讨论、交流、展示持续到下课,直至把4个问题全部解决掉,同学们心里还感到意犹未尽。走出教室,我仿佛听到了教室里又传来了激烈的争论声,忽而大,忽而小,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依然是同学们那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情形。
上完了这一节课,我想起了流传甚广的一句话,说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有这么可怕吗?怎么让学生不怕鲁迅的文章呢?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我心里有了答案。鲁迅的文章距离当今的时代较远,且文字深奥,阅读难度大,老师教起来也感觉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果也不怎么好。《记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学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是高中教材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难就难在课文中有些句子学生读不懂。以前我教这一课的时候,担心学生理解不到位,采用的是那种传统的教法,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一上就是四五节课。我对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地分析,反复地讲解,一些观点看法都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不是课堂生成的东西,以至于教学效果不明显。这次上这一课之前,我一直在想在大力倡导“打造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能不能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化繁为简,让这一传统名篇上得更有效,甚至更高效呢?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白话文,绝大部分内容学生还是一看就懂的,这部分内容老师可以撇开,无非是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理解,挑出来让学生讨论讨论,教师点拨一下不就可以了吗。于是,我改变了教法,采用诵读法、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品味;在合作探究、交流中加深理解。我的大胆放手,一改以往以老师的“教”为主,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课堂上,学生由自主学习到合作探究,到展示交流成果,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气氛不再沉闷得像一潭死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这一节课给我的启示是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老师不宜讲的太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发言,勇于展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