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写作是我们的道场——青春之作文教学理念絮语

作者:佚名  时间:2014/11/21 16:03: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850
  一
  我的学生时代,各科成绩平平,但作文却一直比较冒尖。后来走上讲台,也算是发表文章出版专著比较多的一类老师。
  我常常问自己:你是怎么学会写作文的?
  这个问题很让自己苦闷。诚实地说,我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基本上与语文课上老师教的那些写作方法无关。
  我从来没有认真地“学”过写作,或者说,没有任何一种所谓的写作技巧,对我产生过重大影响。
  印象中从三年级开始就为要交作文焦虑恐惧。老师周五就布置了作文题,我却常常到了周日晚上还是一筹莫展。小时候为数不多的几次向老师撒谎,其中一次就是因为交作文。我傻傻地告诉老师:作文本落家里了。跟现在的孩子如出一辙。
  虽然如此,但我的内心深处是爱着作文的。甚至小小年纪就有过创作的冲动:
  幼年时代夏日的綦江河经常水鸟翩飞,我经常在河边长久站立,看得入神,心头就有文字在涌动——那是诗,萌芽于小孩子心灵深处的最初的“作文”。
  五年级时参加了一次春游,地点是綦城边上的景点飞鹅石。现在想来那风景实在普通,但从未远游过的我还是被自然震动了。笔下汩汩流淌如小溪清泉。这篇“作文”,是我第一篇获得了县级奖项的作文。
  初二时候班上组织自发爬山,19个男孩儿女孩儿在狂风暴雨中登上鸡公嘴,然后又你背我驮着下鸡公嘴。一身泥泞回到家,我就把自己关在阁楼上,一口气写了三千来字。文章的题目叫《十九勇士》。那是我中学时代写得最长的文章。没有老师布置,也不用交。
  高中时读《红楼梦》,读得如痴如醉,写了好几本读书笔记,现在还压在老家的箱子里。
  做了老师,开始写教育教学手记,不是校长的要求,也非行政的命令,完全是一种冲动。和孩子们交往的点点滴滴,随时随地都在让我产生记录的冲动。
  ……
  就是这样的,引领你走进写作大门的,其实是生活本身,阅读本身。激发你继续写,停不下来地写的,还是生活本身,阅读本身。
  如果懂得生活,那你就是在写作。如果你不懂得生活,那你就只是在写作文。
  写作意识的觉醒,其实不过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写作能力的提升,其实不过是生命质量的提升。这里的“质量”,不是说我们获得了多少物质的财富和世俗的地位,而是,我们有了审视自己灵魂的能力,并且产生了记录这些“审视”的冲动。
  所以,在我的意念中,真正的写作教学,不过是带领学生慢慢地阅读,慢慢地走进生活,慢慢地长大,慢慢地感受生命的艰辛和美好,慢慢地爱上“活着”,爱上文字。
  所以,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教学生写作文,不如说是在教学生认识生命。
  二
  早年,我曾经给《语文报》写过一篇约稿,名字叫《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写作》,其中开头几段是这样的:
  不要以为“拯救”是一个触目惊心的词语,用在写作上有哗众取宠之嫌。如果你走进我们的校园,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讨厌作文逃避作文或者用变异的笔涂抹着苍老苍白的文字的时候,你会明白,写作已经真的成了一项应该被拯救的事业。
  真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写作?一个没有写作激情,一个没有交流欲望,一个缺乏表达能力的民族,难道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吗?
  当文学沦丧为经济的附庸,当写作降格为考试的工具,这个社会,便已经有了心律衰竭之嫌。拯救写作不能拯救社会,但却有可能唤醒一颗颗麻木的心灵。鲁迅先生在多年前的教诲历历在目: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
  而今天,当经济大潮冲破理性和良知的堤坝,当写作被急功近利的浮华逼得几无退路的时候,我们是必须要思考了,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写作?
  最不能拯救写作的是“行政性命令”:为作业而写作,为考试而写作,为升学而写作。就是这些“命令”,一步步让写作变异堕落,让写作沦为了工具和奴隶。最不能拯救写作的是技巧,最高明的技巧也仅仅是昂贵的化妆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靠它成为美女丽人。相反,对技巧的崇拜和依赖将会让你离写作的本质越来越远。
  那么,到底应该拿什么来拯救你?
  ……
  在这本小书中,你将读到很多激发孩子们写作内驱力的课内课外故事,还有,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康的写作价值观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来源于真实的心灵悸动。这些写作,都在为青春的情感之河尽情宣泄挖掘河道。我们撕掉“伪圣化”的面具,让写作为生命歌唱——这歌唱,如九曲十环奔腾不止的长江嘉陵,让我们看到了海的蔚蓝和辽远。
  三
  作为一名自认为还有些社会责任感的语文老师,这些年来,写作教学带给我的焦虑是长时间的存在的。
  不是学生缺乏才气,有才气的学生还不少。但令人失望的是,透过斐然的文采,我看到的却常常是让人压抑的文字:
  一类是文字优美而旨意寡淡的。这类作品篇幅冗长而内容稀少,为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而矫情敷衍,结构曲里拐弯,有一点情节,有一点儿内涵,好读而不耐读,内容十分稀淡。
  另一类就是艰深晦涩貌似深刻的。在这些作品中,不少的少年才子们满纸苍凉孤独颓废,一幅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才子们还往往曲折附会一些貌似严肃的哲学命题,并以此显出与众不同的成熟。至于迎合充满了小资气质、小资情调的伪伤感、伪叛逆、伪天真、伪深沉,迎合世俗化的审美趣味,选材的古代化、构思的虚幻化、体裁的特殊化、语言的华丽化、创新的盲目化……这些写作之怪现状,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更让人焦虑的是,更多的学生,是连上面的几种“另类”的水平都还远远达不到,而是停留在流水帐般地复制生活上,甚至深陷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写作失语状态之中。
  所以,这本书,我想告诉孩子们,中学生的作文不应该是这样的:
  因为所感觉的范围颇为狭窄,便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悲观,而且就看这小悲观为大世界。(鲁迅语)
  一个初涉人世的少年,一落笔,就满纸苍凉,很独孤很颓废很绝望很仇恨,仿佛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仿佛这个世界虐待了他丢弃了他。(北大教授曹文轩语)
  以叛逆为个性,以另类为时尚,以晦涩和忧郁为流行,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王栋生语)
  这本书,我希望展示一种明亮的状态。
  中学生作文的天地可以很广阔:青春话题、公民意识、荣誉和责任、悲悯和同情……人与社会、自然、自我的关系应该是永恒的作文源泉。青年的写作应该展现青春气息而又思考大问题,应该能够体现胸襟抱负而又敢爱敢恨。我们在少年的写作中一定要听到了生命的歌唱,哪怕是不太成熟的歌谣,他们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无病呻吟和故弄玄虚。
  心中有爱,肩上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目中有人、手上有艺。这才是中学生作文的一种境界——这是文的境界,也是人的境界。我希望,也是这本书的境界。
  四
  在我的意念中,作文课天然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教技巧。第二种教积累。第三种教情怀。第四种教价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