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学设计8
- 资源简介:
约4040字。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逍遥游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高二学生 课时: 一课时
提供者: 彭珊 单位:黄陂一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寓说理于语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提出怎样才能“无所待”的逍遥游的主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学习本文可先将主旨提取出来,再看整体架构会更明晰,问题也更易于开掘。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特殊文言句式等。
2.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领悟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了解“逍遥游”的内涵。
过程和方法
通过支架式、探究式和放收式模式 “三解鲲鹏”,理解庄子“逍遥游”的精神要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体会“上善若水任方圆”的境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逍遥游》是高中阶段比较难解的一篇文章,由于学生与庄子生活的时代相隔久远,再加上庄子文章行文汪洋恣肆、天马行空,感情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只要由易到难,并为学生建立一个理解的支架,整体内容局部化,局部理解整体化,通过三次解读鲲鹏形象就可以完全掌握本文的要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用支架式、探究式和放收式三解鲲鹏形象,理解“逍遥游”的精神要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2.把握鲲鹏形象对主旨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领学生通过诵读把握本节课探究重点
结合学生回答形成板书并小结:
至人无己是三者中最高的精神境界,即忘记自身的存在,包括思想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真正达到逍遥游的状态。而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是“无为”,要求我们要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逍遥游”是这一哲学论文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庄子整个《南华经》的纲领性哲学观点。有这样一句话“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齐读主旨句和第一段,把握本节课探究重点
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游无穷”是游于无穷,无始无终的时间,无边无际的空间,在永恒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恶乎待”是宾语前置,意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 先入为主,直接抓住主旨句,让学生对作品有了总体了解,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话,将难度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