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

作者:山东省汶上县次丘镇第一中学 赵洪军 张恒利  时间:2015/7/3 16:39: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95
  语文课程着重强调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因此,我们说,“读书”——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
  把握修订思路  理清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还缺乏具体的配套的内容,可以说,200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东张西望杂糅起来的追赶世界潮流的标准,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是走村串户面向实际修补起来的比较符合实际的标准,然而,我们更加期待着有一个大型的社会调查和深入的潜心研究的更加逼近学科核心符合社会发展的语文学科标准。
  ——唐建新
  纵观2011版语文新课标,较之原版本:
  1.强化价值追求及课程目标系统
  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2.强化“素养—养成”课程基本模式
  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
  语文素养,是多方面要素的集合,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方面的体现。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习习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养成”:激发、培育、养成、熏陶、感染……,多方面信息,多种方式和力量,多渠道,自我建构、生成。
  3.强化面向全体及全方位提高
  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要全面的语文素养,三个维度的目标,不能只顾知识、能力这一部分。
  4.强化学科特点探究教育规律
  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以及汉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5.强化学习方式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对话”,激发、引导、点拨。评价——发现问题、促进教学,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语文课程的目标,应当包含“人文修养、创新能力”获得这种“修养、能力”的途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6.强化传承优良传统
  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p33)。
  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读书,经典—诵读。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方法,相应的概念及话语体系。读书,感悟;积累,梳理;运用实践;熏陶感染。
  7.强化三个面向与传统继承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固步自封,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
  继承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选择、吸收引进、更新调整。
  立足解决问题  着力突出修改
  200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运行十多年来,取得了系列成绩,但随着时代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次修改就着重解决这系列问题。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特别的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鉴赏、交流沟通的实践性课程,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宗旨。所以,课程标准的修订,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补充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是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而是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于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是在发展的,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例如,关于“非连续文本”: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p13)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p15)
  所谓“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