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育中为何要渗透情感教育

作者:吴国平  时间:2017/3/9 11:50:0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71
  很多人会疑问数学教育和情感教育?数学是理性的,这两块内容是八杆子都打不到一块,怎么可以放在一起讨论,而且还要在数学教育启发情感教育。
  何为情感教育?简单点,一个人喜欢数学或讨厌数学就是一种情感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因此,情感教育是数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渐认识到,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情感与认知发生化学反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
  在过去或现在一些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变成知识结论性课堂,忽视知识构建过程,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长久以往造成很多学生产生厌学等负面情绪,使本因拥有精彩丰富教学活动的课堂变成只推崇“理性教育”的畸形课堂,没有把情感因素列入课堂教育中,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等占据课堂教学目标,如只管掌握多少知识,忽视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情感教育是相对于这种“理性教育”而言,但绝不是不是替代,而是与传统课堂进行相结合。课堂教学活动绝不是简单的师生之间知识输出和输入,因为在输出和输入过程中规避不了师生间情感交流。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去刻意规避或压制情感教育,只会让课堂教学活动变的无效或机械化。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用,也是数学素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体现情感教育呢?
  我们都知道,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直接取决于对该学科喜欢的程度。喜欢一门学科,学生会很自觉去学习;不喜欢一门学科,学生的学习只能是在“压迫下”进行。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去喜欢一门学科,就是属于情感教育。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的问题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内在和外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引起学生愉悦和兴趣情感体验,就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来。
  义务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和审美素质。而这些能力和数学素养需要我们去创设一定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真正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实现情感和知识教育双丰收。
  很多人说枯燥的数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以此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数学为什么枯燥?因为有众多的问题,那么我们何不把这些枯燥的问题去结合生活实际,把它们设计成丰富有趣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我们的学生产生兴趣,引起情感上的波动,产生求知欲望而去解决问题,最终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等等。
  在以知识结论为教学目标的传统教育中,情感教育处于被动的位置,甚至被忽视。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如教师教的辛苦,学生也学的累,更不用说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了。
  数学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等思维能力,而不是分数。分数只是检验学习成果一种方式,但不能替代教育。一个人数学知识、数学素养、数学思想等等都需要通过数学教学过程来培养和实现,我们只有充分挖掘数学的魅力,用教学内容去吸引和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才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数学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鼓励该鼓励的等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