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作者:周永华 时间:2010/7/12 22:30: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48
一、以情动情,激起学生真切的体验与启迪的情感
以情动情,叫做情感的感染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人产生同样的情感;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产生同样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除知识对流这条线外,还有情感对流这条线。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学生认识活动的进程,而认识过程又能引起良好的情绪效果。教师应当凭借自己的情绪色彩来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生由于情感输入而转换成的学习热情又反过来激发教师的情绪。
情入课堂造就了于漪,使她的教学趋于最优化。讲《周总理,你在哪里》,她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在最近,我国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法国唱了一首歌,轰动了整个巴黎,博得了崇高的声誉。为什么呢?因为他唱的歌,不仅唱出了我们的心声,而且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今天,我们要上的课,就是这首歌的歌词!"随着她庄重的语调,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仿佛感受到歌词中那深沉,高亢的旋律,如山谷在回响,大海在呼啸,千山万水都在深深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同学们的眼眶里,泪珠在滚动,在闪烁。他们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并为之沉迷、兴奋,展开了深深的思索。学生称赞说:"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和她一接触,便感到她有一种吸引力。她的和颜悦色的教态,清晰有理的思路,妙趣横生、活泼生动的谈吐,好像是信手拈来而实在是熟悉的语言,似山涧清泉,淙淙铮铮,娓娓动听,一下子抓住了你的心"。学生的赞美,道出了于漪情入课堂的神奇功效。
二、以情悟情,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和谐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学会"为"会学",就必须时时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探索猎取知识,从而真正体验到来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的活动,达到以情悟情的境地,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以情悟情呢?
(一)深入社会,以情悟情
作文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如果我们的学生长期蜷缩于课堂,被拘束在学校这么一个有限的小天地之中,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写出对社会生活有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的好作文来。理由很简单,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才能找到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这一渠道如被堵塞,或不能畅通,学生就难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作文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无数成功的例子表明: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想,增强了时代责任感,而且促使他们有很多的机会去直接面对奔腾向前的时代潮流,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善于观察,敏于感受,发现问题,揭示本质,从而写出能够探索生活真谛,把握时代脉搏的作文。社会实践作文的形式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诸如社会调查报告,旅游考察作文,采访记,小特写等都是及时感应时代的很好的写作形式,而恰恰又是社会调查报告、采访记、小特写之类的写作形式很难进入课堂,即使进入课堂,也难以使学生采用正常的构写手段,从这个角度讲,提倡多写些社会实践作文更有利于学生以情悟情,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的习作训练产生更大的实际效益。
(二)借助影视剧,以情悟情
高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梦幻般的年龄,好奇是他们的心理特点,也是他们求知的原动力。电视这一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恰好与他们的这一心理合拍,因此,深得他们喜爱,并视为他们王国里的乐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各异,有的善于梳理知识,有的长于表情达意,倘若语文教师能把电视这位多才多艺的"老师"请进课堂,假它山之石,为我所用,定能弥补各自的不足,语文教学也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倘若就作品分析作品,就人物分析人物,那么人物形象无论如何在学生的心目中都鲜活不起来,如果借助电视连续剧《水浒》中有关鲁智深的戏让学生看后再展开讨论,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有位老师在学生看完电视剧后出了两个题目,一是能否用"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一句话来总括鲁达的性格?二是鲁达与武松、林冲三人谁的反抗最坚决。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第一个问题辩论最为激烈,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以那样概括,另一部分学生认为不可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同学们旁征博引,连一些细小的动作都没疏忽,第二个问题比较一致,都认定鲁达的反抗最坚决。理由是武松、林冲在被逼上梁山前,都对封建权贵存有较浓重的幻想,而鲁智深杀了郑屠后便一溜烟走了。
实践证明,影视剧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语文教师的好帮手,只要引导得法,看影视剧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而且有助于学生攻破教材难点,以自己的情感去感知人物,感悟生活。
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生动的现实生活实例,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加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和情感内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新增了许多体现人文精神的优美的艺术作品,它们或抨击黑暗,或鞭挞丑恶,或伸张正义,或弘扬道德,赞美人性,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些情感,使这些情感在加工、深化、扩展、升华的过程中沉淀、积累、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情感。
三、以情移情,激起学生执着的求知与探索的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情境对情感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无数成功的经验表明,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创设特定情境、问题情境、竞赛情境,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当学生"得法"于课内后,就必然要借助课外的"练功"。情动而辞发,大语文课堂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必然使学生把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美的行为自然而然地"移"到心中。事实上,学生终归是要走出课堂小天地,走向社会,走向现实,走向未来人生的大世界的。美国那位从二百多万中、小学教师中挑选出来的荣获全美模范教师桂冠的西斯尼女士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她在教经济学课时,常常把银行家或商人带到教室里回答学生们的问题,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用于实际;组织学生讨论美国的经济政策,然后由教师在学生面前进行答辩;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企业家,银行家,买主或卖主等角色,使其领会经济理论或管理方略;组织学生到银行、工厂、商场参观学习等等,这实质上就是开创了多种信息接受渠道,它便于学生借助语文工具获悉、探索社会经济信息,既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应用,增长才干,也有利于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从而收到两全齐美的教学效果。
融情感教育于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教材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创设特定的情景来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用"动情"的语言来表述"动情"的事理,让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生活,在社会、学校、生活一体化的语文大课堂中去"悟情",进而"移情",可以这样讲,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犹如发电机发电一样--用教材、用生活所特有的情感激流去撞击学生心灵的琴弦,冲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进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