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在教学中创新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一次考试引发的思考
作者:太原市小店区教育局教研室 白宇 时间:2005/10/10 7:06: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15
关键词:创新 理解 教材 拓展
笔者请读者阅读文章《灾难突降的几个瞬间》,大致内容如下:
2003年2月2日,大年初二,正是合家欢乐的日子。下午17时59分,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的天潭酒店突然大火熊熊。灾难中33个生命悄然化烟,事件震惊中央。作为记者,我在第一时间赶到灾难现场,感受着肝肠寸断的疼痛;也领略着爱的芬芳……
一
20岁的外来妹王艳到天潭酒店做服务员刚刚4个月。当浓烟弥漫时,她躲进了一个玻璃窗已被砸开的包间里,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六神无主地冲着地面叫喊着……王艳抱起孩子勇敢地跃出了窗口……王艳失去了知觉,而小孩却毫发无损。
二
大火袭来时,徐家17口正在唱卡拉OK。一家人在包间里又砸,又掰,又踹……对生的渴望让每个人的身体都爆发出难以理解的力量。终于,一根铁栅栏被弄断了,可窗下却是十几米高的落差……当17口人腾空落下时,却落到了地面上一个个臂膀搭起的来的临时“救生垫”上。
三
当晚,伤者被送到了第四人民医院。从医二十年的,见过太多生死的心电室主任宋佳崇,仍被这个场面惊呆了。当三十几具尸体被盖上白布时,她的抢救任务就算是结束了,但多年的救治经验告诉她:因窒息死亡者,曾有过在通风一两小时后复苏的奇迹,于是她开始了又一次对生命的捕捉,一个多小时的检查结束后,她才发现。数九寒冬中自己只穿一条线裤一件亚麻外衣。
……
作为命题者,我认真研究教材后选择、修改、整理了这篇文章,并将其作为阅读考题。其中我设计了这样两问:
(1) 用精炼的语言给这三瞬间起个小标题。
(2) 这三个瞬间能否删掉一个,为什么?
学生们看到这两问,应该一下子联想到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文内容和课后练习,他们几乎是一模一样:文中有三个事例,小标题分别是:松骨峰战役、马玉祥救小孩、与小战士谈心。这三个瞬间是不可以删掉任何一个的,松骨峰战役是写集体的战斗精神,马玉祥救小孩是写个体的英雄品质,与小战士谈心是写战士们美好的内心世界,如果必须删掉一个的话,可以删掉第三个事例。
考试结束后,我询问了部分一线教师,甚至有教师不知道它与课文的这种联系。作为教师尚且如此,学生面临考题岂不是束手无策,考试情况可想而知:大多数学生不是胡编几句,即是一片空白,哪里会与课文挂起钩来。
同时,我还删改了梁晓声的一篇文章《大象•小象•人》,将其更改为《大象•小象》。文章的内容纯粹成了写动物的。大致内容为:
一只失去母亲的爱抚,失去象群的呵护,失去食物的滋养的小象,它非常羡慕有着安全感,肚子吃得圆鼓鼓的悠闲自在的同类。它非常执拗地想加入它们的象群,但在屡次遭到拒绝后,它绝望了。
阴霾的天空压迫着整个非洲大草原,连绵的秋雨使得这里到处是沼泽,河水在泛滥……六神无主,沮丧极了的小象遭到了几只土狼的攻击,面对土狼的撕咬抓抱,它没有应对,听凭命运的摆布……
茫然而盲目的小象仰天悲鸣-------
远处的象群像是听到了十分权威的号令似的,一掉头遁声奔回来,赶跑土狼……可怜的小象又滑进了沼泽,它们没有放弃,而是用鼻子,用身体齐心协力拯救这个被自己收留的孤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哪怕为此而牺牲自己。最后,那头是首领的母象,用难为自己的超常之举救起了小象……
大象们用水给它洗泥浆,用鼻子对它进行抚慰……
针对课文内容与此的接近,我设计了这样一问:群象竭尽全力救小象的感人场景,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学过的课文《___________》,请你把课文与此文章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比较:
(1) 内容上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主题上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选择的课文可以是《斑羚飞渡》,也可以是《鹤群翔空》,可居然会有学生答像《愚公移山》等不着边际的答案。
如此,“课本是个例子”从何谈起,学生也自然会认为“语文,学和不学一个样”。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等等的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大声疾呼:语文教材千千万万不可忽略。
教材是学生的主要武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与智慧,一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多角度地理解教材;二是对现有教材只是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三是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科学处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每篇课文都与生活架起桥梁。
例如:《斑羚飞渡》的教学。
(1) 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①学习本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②学习文章真切生动的描写
③体会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拓展延伸。可以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课上资源共享。
①人类:
a、韩红的一首《天亮了》,以哀惋凄凉,撼人心魄的曲调,唱出了潘子洁父母悲惋壮美的人生。
b、一场大地震中,父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顶住了即将落下来的十几个人都难以举起的水泥板,为他们熟睡的孩子撑起了安全,当救援人员将孩子抱起的一刹那,这伟大的父母被砸成了肉酱……
c、仍然是一场大地震,新婚的夫妇准备第二天旅游渡蜜月,火车票就放在床头,可是晚上地震了,房顶倒塌的物件砸住了他们,如果二人都昏睡过去,就可能再不会醒来,丈夫忍住疼痛和妻子谈话,天亮后,丈夫永远地离开,得救的妻子泪流满面……
d、孩子即将出世,父亲却有要事不能回家,母亲疼痛难忍。好心的送比萨饼的小伙子在开车去医院的路上,被很快临产的母亲的尖叫吓了一跳,在危险地段出了车祸,小伙子当场死亡,孕妇的下肢失去了知觉,无法正常分娩。她凭着从医的经验给自己进行剖腹产,成功产下一个健康的婴儿,便昏了过去……后来她们成功得救!母爱的力量就是这么伟大!
……
②动物:
a、《鹤群翔空》
b、撒哈拉大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水纵身跳进深潭的壮举;
c、油锅滚沸时,母鳝鱼为保护腹内的鱼卵始终弓起中间身子的优美姿势;
d、屠刀下,母牛为了拯救腹中的小牛的神圣的一跪;
e、母牛为给孩子争得水喝而甘愿忍受皮鞭的洗礼;
……
③在交流的同时,对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如此,师生互动完成了一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岂不是把一篇文章读厚、读深,又读薄了吗?
老师们,千万不能就课文论课文,等到考试就扔掉课本做题做题再做题,那是非常艰辛的付出,但却是无效劳动,不是吗?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拙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