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语文上海试卷分析与2006年备考展望

作者:陈予  时间:2005/11/21 10:11:2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377

 
  第19题:简答题。答案:(1)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也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第1句中三个关键实词“及”,“略”,“课”的含义要理解正确,省略的成分要补充,语序要略加调整(甚急课其职事)。第2句的关键词为“患”,“达”,句首省略介词“以”。要补充出来,理解为“凭”。
  翻译句子的基本要求是做到“信、达、雅”具体来说就是:译文要符合原文的意思,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在此基础上做到文字优美,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的过程中,先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把握其语境,然后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最后分析一下句式特点,是否有省略、倒装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写出译文。
 
  第20题:填空题。答案:担心他恃才傲物。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关键句的理解能力,答案其实就是“故抑之”的上一句,前后句是因果关系,但因为要用自己的话回答,提升了难度,所以应该把上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第21题:填空题。答案:知人善任。此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言文(二)
  (一)译文:古时候大将的才能,就象是上天传授的。然而他们面对敌人,要制服敌人取得胜利,都要先看清敌方兵力的虚实情况,并且把避开敌方实力、攻击虚弱之处作为百战百胜的方法。读书人写作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因为立意抓住关键就显得巧妙,落笔翻新就显得奇特,布局逆向散发就显得险峻,用词能边路搜索,间接引用就显得流畅。虽然从古至今名家之作多如林木,也肯定没有实处落笔、平铺直叙而他的文章就能写好的。所以一道题目到了手上,一定先要静静地观察它的意蕴和范围,从实字考查到虚字,更应从有字句的外延内涵考查到无字句的言外之音。深入到题目中以后,还要围绕文题全面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那么题目的意蕴就没有遗漏隐藏的了。等到自己在心里获得了灵感,再笔下写出来,致力于别人用几十、几百句说不完的内容,我用几句话就结束它,然后到了纸张笔墨都用完的时候,反而觉得还有几十几百句话在自己的笔下。又在别人几句就说完的地方,我更是用几十、几百句,气势宏大而又变幻多姿地出现,等到纸张笔墨用完的时候,反而觉得纸上没有多余的一个字。如果像这样,又何必担心文章条理不清楚,语言不流畅,神韵不充足,气势不庞大呢!这就是我说的避实就虚的方法。大将军掌握这方法来用兵,读书人掌握这方法来写文章,那么要纵横天下,就很容易了。
  (二)文章导读:此篇选文是蒲松龄写给他的侄儿们的一篇书信,文章用大将带兵打仗作比,阐述了有关写作的审题和技巧两个方面的问题。充满了真知灼见,给人以启发。
 
  试题评析
  第22题:填空题。答案:避实就虚。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句的把握能力。这要求学生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章所说的道理上。
 
  第23题:简答题。答案:笔法灵活出奇;引经据典,贴切通畅。
  此题考查的要求只相当于翻译,但不是直译,而是意译。但因为题干表述上的出新,似乎题目要求反而让学生费解,两个括号内的内容起什么作用,容易引起分歧。
 
  第24 题:选择题。答案:B。
  此题考查学生的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学生必须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才能找到正确答案。A项中提到了“搜集材料”,但该句出现的位置是在阐述“审题”这一层次中,所以不合理,而“一览无余”这个词与“意蕴”相矛盾。C项相比于A项,后半句的表述更是多了望文生义的毛病,偏差更大。D项的问题在后半句,与C项同样的毛病。
 
  第25题:填空题。答案:审题立意;写作技巧。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概括和思路的把握。思考灵活的学生联系平日老师作文指导所强调的两方面,也可获得不少启发。
 
  第26题:简答题。答案: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就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
  此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内容进行分析说理的能力。答题关键是辨析清楚两个“之”字所指代的不同内容。前一个“之”指代的是“他人所数十言未尽者”,后者指代“他人数言可了者”。作者的观点是说“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这正是文章达到新颖独特效果的写作技巧,当然不矛盾。
 
  作文评析:
  (一)今年的作文题和去年比较,有以下几点变化:
  1:形式上:由话题作文变为材料作文,而且材料篇幅长,但材料后面有一段启发性的文字,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字数要求由1000字左右减少到800字左右,降低了难度。这是因为阅读部分主观题的字数要求比去年增加。
  2:内容上,更关注学生个体,重视学生对时代流行文化切身体验,独特思考。突出青年人对青春和成长的体验和自省。
 
  今年的作文题和去年比较,不变的是:
  1:形式上:虽然是材料作文,但可以看成新话题作文,因为它不象以前的材料作文那样给学生的限制非常大,而是和话题作文一样,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2:内容上:一如既往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小小作文题,反映大社会,要求学生“以我手写我心”。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二)审题要点:
  1、仔细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1)当今的社会生活。对三个镜头的分析,可以概括为流行文化的繁荣,经典文化的衰落。(2)审视和辨析。力求对此现象作客观﹑全面﹑公正﹑理性的评价。(3)你的成长。应谈出流行文化对你的思想﹑情感的影响,或对你的价值观﹑是非观的影响。
  2、针对以上分析,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只是列举各种流行文化现象,稍加评点,凑足字数。或者只是停留于感性的层面,谈其对自己的吸引,自己对其的痴迷等。谈不出对自己深层次的影响。(2)不能辨证分析,只局限于个人的喜好得失。
  三、2006年高考展望及其对策:
  2006年上海语文高考,面临的还是三套新老教材同时使用的局面,在2005年命题思路得到普遍认可的基础上,应该会继续稳中有变,稳中有新的方向。两篇现代文的总阅读量一般在3000字到3500字之间。内容应该是体现社会时代的文化取向和价值判断。古诗文名句填空重在名家经典,三套新老教材的共有篇目,而不会考冷僻的句子。古诗文鉴赏的范畴可以涵盖诗、词、曲和对联等各种文学形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理解不太可能,学生可以有个性化的理解,但要能自圆其说。两篇文言文的总阅读量在500字到600字之间,应该会选文字浅显,思想有时代意义的文章。至于作文,不太可能回到话题作文,而将继续今年的样式:介于话题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之间。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积极为学生营造大语文的学习环境,有“杂”方能成其大美。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变“要我说”的局面为“我要说”的局面。
  (三)、在教学中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语文教育,让民族文化培育“爱”,让“爱”催生“惜”,让“惜”引发“悟”,让“悟”带来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在这一年的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现代文的阅读
  首先对语文课本不能忽视,特别是二期课改下的高中新教材,围绕丰富多彩的主题选编而成,认真地阅读能够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丰富内涵、提升品位。试看各单元主题:
  高一(上):1、独特的我          2、生命如斯
           3、科学与艺术        4、理想与人生
  高一(下):1、社会和个人        2、杰出人物
           3人类栖居地          4、书评导航
  高二(上):1、发现平民           2、领悟自然
  3、评说历史人物     4、审美的活动
  高二(下):1、文学的意境        2、人在旅途
           3、读书生活          4、思想和精神
  高三(上):1、品位和格调        2、名利内外
           3、文明与进步        4、文艺评论
  高三(下):1、典型人物          2、成长成材
           3、人间真情          4、文化审视和创新
  这些单元主题,几乎涵盖了一个人为人处世要涉及的方方面面,而我们在试卷上要面对的选文,也大都脱离不了这个范围,试想,读来如老友重逢的感觉,对自己的发挥会有怎样的帮助呢?当然,光有感觉是不行的,还得有效地进行训练,一直习惯了做别人出的题目,何不尝试换一个形式,做自己出的题目呢?围绕课文的主旨、写作特点,结合高考考点,从句到段到篇,从形式到内容,从模仿开始,设计题目。如果哪一天看到自己想出的题目就在文后出现了,就说明你基本功到家了。
  其次,对复习资料中的选文也不能忽视。这些选文都是老师和专家精挑细选的,有的可能比课文都更贴合社会热点,对自己的阅读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所以不必局限于做文后的几个题目,可以先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悟,领会各种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语言表现力,感受作品的魅力,如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脉络,情与景、情与理的内在联系,人物形象的特点和社会意义等。此外,对文后的试题也可以来一番评头论足,比照答案,看一下题干的表述是否合理,如果要改,那又如何。这样角色的多次转换,就能使自己占据答题的高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