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语文上海试卷分析与2006年备考展望
作者:陈予 时间:2005/11/21 10:11:2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377
(二)注重古代诗文的阅读
首先对课本所选篇目有计划地每天诵读几篇,包括课文和注释以及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一定要熟读精思,如果能熟练到提到一句就能说出它出自哪篇课文那就最好了。这种做法能有效地培养语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其次对要求背诵的篇目要作为重点篇目,特别是对共有篇目。下面把几套教材的共有篇目列举如下:
(1)新教材与H版、S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段:
1、吴均《与朱元思书》 (新教材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一课)
2、韩愈《师说》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4、陶渊明《饮酒》 (新教材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5、苏询《六国论》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
6、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7、白居易《琵琶行》 (新教材高三第二学期第二十六课)
(2)新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与古文篇、段:
1、陆游《诉衷情》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秋瑾《鹧鸪天》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5、王维《汉江临泛》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6、李白《清溪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7、杜甫《旅夜书怀》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8、王安石《江上》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9、朱熹《泛舟》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10、《长歌行》(汉乐府)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
11、刘桢《赠从弟》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
12、祖咏《望蓟门》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3、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4、李贺《致酒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5、王令《暑旱苦而热》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7、张九龄《望月怀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8、李白《把酒问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19、黄庭坚《登快阁》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0、陆游《关山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2、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3、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4、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6、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7、朱熹《偶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8、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9、王维《终南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0、李白《独坐敬亭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1、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2、左思《咏史》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3、张九龄《感遇》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4、林逋《山园小梅》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5、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6、杜甫《登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7、李商隐《安定城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8、《论语》七则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八课)
39、《孟子》二章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0、荀况《劝学》第三、四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1、《学记》第一、二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
42、屈原《国殇》 (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3、贾谊《过秦论》最后三段中的关键句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44、郦道元《江水·三峡》三至六段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45、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高二第二学期第三十一课)
46、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高二第二学期第二十七课)
47、苏轼《石钟山记》三至六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48、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一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七课)
49、欧阳修《伶官传序》最后一段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一课)
50、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51、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5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八课)
53、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末二段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二课)
54、袁宏道《虎丘》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八课)
55、龚自珍《病梅馆记》第一段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三课)
56、《郑板桥题画三则》第二则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四课)
57、梁启超《志未酬》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九课)
58、《长亭送别》中[正官][端正好]一段曲子(高三第一学期第四十四课)
(3)H版、S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
1、曹操《观沧海》
2、陶渊明《饮酒》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白居易《琵琶行》
5、陶渊明《归园田居》
6、陶渊明《读<山海经>》
7、吴均《与朱元思书》
8、韩愈《师说》
9、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第四段)
10、苏洵《六国论》
11、归有光《项脊轩记》(第一段)
12、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其次,每天选二到三篇课外浅显文言文进行诵读,同样是熟读深思,对文中每个词,每个句子,以及文中出现的词法现象(词类活用),句法现象(特殊句式)都要了如指掌。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做好归纳总结的工作。实词又可以按照古今词义的变化;单音词和复音词的辨析;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方面来归纳。虚词的复习一定要结合例子来掌握用法,在例子中体会,切不可死机记硬背。比较重要的虚词有以下几个:之、其、而、则、以、乃、于、因、焉、与、何、为、若、且、所。另外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也可以做总结工作。
(三)做好三个环节
高三语文复习,一般经过三个环节;听、练、悟。“听”是听老师作解题的分析,明白答题的思路。“练”就是选择有价值的题目进行练习。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背景知识转化为解题的能力。“悟”是“听”和“练”之后的思考和总结,领会每道题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了解答题的关键,寻找答题的一般规律。三个环节中,“悟”是核心环节。如果不“悟”,“听”和“练”都没有用处,大量地不经过消化地做题,每道题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名副其实地陷入题海,有可能会被此“海”淹死。
(四)作文要点
1、思想认识。作文在历次高考中,占据着几乎半壁江山的位置,但学生往往并未对其有足够的重视,以为无论写的好坏,总在平均分附近徘徊,而拉不开分数的差距,其实,从这几年的阅卷情况看,拉开档次已成为其宗旨,因而作文得分上下落差极大,少则二三十分,多则五六十分,可以说左右了考生语文的总分乃至高考录取。所以,考生一定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2、三个积累
有一种说法对学生的打击颇大。就是作文阅卷老师“只看头尾,两分钟一篇作文。”以至于有的学生认为开头写写好、结尾喊口号就行了,而不注重平时的积累。写文章历来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注重头尾本也无可厚非,但主体还是文章的内容,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更何况今年的高考阅卷工作结束还推迟了两天,就是为了让分数更真实客观地反映考生能力水平。因此,注重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累,虽是老调重弹,却是非弹不可。
这是一件细水长流的工作,谈不上艰辛,需要的是有心。三个积累也无所谓泾渭分明,往往可以一举多得。譬如对课文的精思细读的效应,已经可以在今年的高考应试中有所体现。在语文新教材高三(下)第四单元的阅读导语中写到:“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又制约着人类。我们置身在世界多种多样的文化中,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去解读它们,鉴别它们,并进行新的创造,同时在文化的创造中发展自己”以及“练习部分”的导语“审视、解读我们周围的文化形态,并进一步创造和发展它们,是健全我们自身的一种手段。”这些表述应该会给今年的考生在作文立意方面很多启示,整个单元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的养分,还有对生活的间接的观照,更有对自身思辨能力的提升。此次,有一位考生的自拟题目为《唐诗过后是宋词》受到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而这个题目就是本单元的一篇课文的题目。再如,对课外资料的使用上同样树立积累的意识。可以在题目做完之后,回过头去,进一步细细品味文章,或者写上三言两语的读后感,进行质疑、比较、联想等,或者把这些文章按主题进行归类,如文化篇、政治篇、科技篇、人物篇、教育篇、体育篇等,并为每个主题写上100以内的导语,经过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对这些文章自然能印象深刻,真正为己所用。例如,2005年十校联考中的选文《梅花,中国花文化的秘境》、虹口模拟卷中的《丝绸流韵》、杨浦静安模拟卷中的《秋之歌》可以归入文化的主题,虹口模拟卷中的《读柳永》、长宁模拟卷中的《以韩愈为镜》、闸北模拟卷中的《重新发现安徒生》可以归为人物篇,等等。不求多而全,力求精而深。
3、面对考题
必须明白,作为考试作文,题目以及所附的材料、提示,都对作文内容进行了明显的限制。考生必须在题意允许的范围内去争取最大的自由,而不能随意发挥,这可能是一种无奈,但也是公平的体现。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半命题、材料还是话题的形式,都是对写作自由度的一种限制,而形式的变化重在把这种度调控在一个合适的点上。因此,考生一定要仔细阅读作文题,提炼主要信息,明确写作范围和立意空间,以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在考场上,可谓分秒必争,迅速构思成文是每个考生的追求,而在对题意大致有了眉目之后,学生脑海里可能会闪现出各种各样的写作材料,引用的、举例的、比喻的、联想发挥的,那么一定要及时写下来,然后对其进行筛选、归类和整理,尽量提炼一个个小的主题,观察彼此之间可以形成一个平行的关系还是层进的剃度。象这样,文章的中心、内容、层次就都有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