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小故事

作者:芜湖八中 胡宇虹  时间:2005/12/3 6:43: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057
  走进新课程已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和传统的教学观念告别中,既有个人对教育理论强化学习的作用,更有教学中发生的小故事对自己的警醒。那些发生在鲜活的学生群体中的故事仿佛就在昨日一般。
  在语文教学中,我最想谈谈的就是作文教学。每次翻开孩子们的作文本时,总感觉无论是学生的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情感都显贫乏。作为教师,我想是否应该多反省反省自己的教学呢?学识贫乏,也许是我没有很好的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生活积蓄的贫乏,可能是由于我还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思想情感的贫乏,那一定是我还未拨动学生心灵的那根琴弦。
  于是,我开始尝试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改变,有所突破。
  一、从学生们最感兴趣处入手,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
  正值四月,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此时也正是学生们的一年一度的外出春游时节。但是,学校考虑安全问题,有可能会取消外出春游的计划。学生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憋着一肚子话。
  于是,我决定从这个敏感问题入手,在我的一堂作文课上,开始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现在窗外阳光明媚,绿意袭人,鸟语花香,此刻你们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我问。
  “春游……”学生异口同声。
  “可是这……安全问题,再说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依我看,还是取消这次活动吧。” 
  “老师,为什么?”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为什么要取消?”
  “别的学校都去了!”
  ……
  教室里群情激愤,吵吵嚷嚷,有些拍着桌子,有些脸胀得通红,有些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
  “这样做可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激化矛盾!”我调整着学生的情绪。
  ……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那我想问老师,你到底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那我也想问你,为什么非去不可呢?”我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
  大家陷入了沉默。看的出来,他们正在缴尽脑汁,准备用N条理由来说服我。
  “你们也许不愿意说或者还没想好用什么样的方式说,没关系,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 
  此时的学生,不再似以往写作文那样,一脸的不情愿,笔如千斤而难以下笔了。他们带着诸多不满、些许悲壮,将自己的意愿,心中的希望,写进了他们的作文里,好象不吐不为快似的。写下他们的作文。
  几十分钟下来 ,我便看到了一篇篇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情理并茂的作文。通过文字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激荡、浩气四塞。 
  有的这样写道:“我理解老师您的心情,您也是为我们好,想让我们在学习上多用点功,多花些时间,能够有所突破,可是作为一个老师,您却不理解我们的心情,一味地强调学习,这将给的教育和教学带来多大的损失啊。你常常告诫我们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可是现在您却自己把我们的弦给绷紧了。……”
  有的则 “每年我们都会去春游,在蓝天白云下,在青草地上,师生同游,促膝谈心,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老师,难道您不记得了吗?这样的活动不仅让我们彼此相互了解,而且也增进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让我们贴的更近了。在初三的紧张而枯燥学习和生活当中,能够时时回味我们曾经的快乐,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值得回味的事情啊!”
  有的却“在我的记忆中,胡老师是那样的通情达理,我也一直以为,我在这个集体里是我的福气,也是我的荣幸。我从心里佩服和敬重你,但今天却让我感到遗憾,我并不是遗憾我们不能去春游,我担心的是你的形象会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作为一位尊敬您关心您的学生,我不得不向你进言,还是顺应民意,采取民主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吧。”
  有的则有理有据, “我们读过许多游记,《醉翁亭记》让我们明白“志”趣,《雨中登泰山》让我们明白“雨”趣,《西湖游记》让我们明白“景”趣,这次的春游一定有我们的“情”趣,在祖国的怀抱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这老师不会反对吧?”
  ……
  这种方法讲究相机而动,随机应变,求变出奇,奇中有新。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时,他们会忘记了是在写作文,而不过是在急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已。。
  二、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创作真情
  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教室里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我扫视全班,发现他们的表情大都是不置可否,不屑一顾的。这让我备感意外,也有些措手不及。难道这些新生代果真对于亲情毫无感悟?面对父母的全心付出如此麻木?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相信,他们应该不至于如此冷漠吧,于是把求助的目光扫向他们,发现有些低下自己的头颅,有些做出与己无关的姿态,有些似乎还意犹未尽,似乎还有话说。于是我喊了一位我认为还比较有感情的同学起来说一说:她嗫嚅着而且还有些怯生生地说:“其实亲情……”还没说完,便听见下面一片“切……”的声音。
  我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最为柔软的地方,关键是你善不善于发现。这时候,我想到了大家曾经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于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心理攻坚战。
  “大家还记得那篇《背影》吗?”
  同学们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有谁记得那是谁的背影?又有谁能告诉我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生们开始做回忆状,好像在那儿若有所思。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那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他的背影很……”
  “很胖,”他的同桌着急了,“而且过车站的月台时是爬过去的,因为太胖了,特困难。”
  “那他为什么还要过去呢?有什么急事吗?是非去不可吗?”我又继续问到。
  “他要给儿子买橘子。”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道。霎时,大家都安静下来,不再说话,陷入了沉思。
  文中那肥胖的背影犹如电影画面般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
  “父亲如此费力,艰难的爬过月台,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生怕儿子路上口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们想过没有?”看到学生们开始思索,我赶紧趁热打铁。
  “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想想平日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你们的父亲、母亲是如何的爱你们的?”停了一下,“有谁听过满文军的《懂你》?”
  大家都使劲的点了点头。
  “那么有谁会唱吗?要不,老师起个头,好吗?”
  当我哼唱起那首饱含深情的《懂你》时,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跟着我,开始很小声,渐渐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动情了。我希望学生们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现在应该已经奏效了,他们能够体验到人世间那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情深,便可以去感悟亲情的可贵。
  “我想,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的记起了什么。回去以后,老师希望你们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读《背影》,并写下读后感。可以家长写,也可以学生写。好吗?”
  结果所有的家长都写了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期望,他们有的从中想到了自己的父辈,有的想到了自己的读书时代等等,实在令人感动。而所有的学生不仅写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通过父母的文字体会了父母心底的亲情。我想,沟通永远是人与人走向和谐发展的方式。
  接下来,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真情,并以《感悟亲情》为题写一篇课外练笔,学生不仅写作兴趣盎然,还有的用电脑打印下来,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再也不是被动的老师要求了。   
  这些发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小故事,犹如珠玑相碰,清脆悦耳,时刻伴随着我的教学生活。更让我体会到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作为师者的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努力践行语文课程标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成为孩子们母语学习的基地,更成为他们成长中最爱的一方乐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贝贝 于05-09 21:40发表评论: 第3楼
  • 您真的是个很优秀的老师!
  • 442 于12-29 19:26发表评论: 第2楼
  • 和罚款机划时代啊
  • 123 于12-29 19:26发表评论: 第1楼

  • 这篇作文写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