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教学中的“思索”归位的浅见

作者:诸暨市枫桥镇中 王国宝  时间:2006/3/29 9:51: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77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和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之下,许多语文教师都抓住“问题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这一点。提供给学生一个环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并不与新课标要求相孛,但是却没有真正明白这句话。我们以为这是素质教育的实质,所以不免沾沾自喜,但其实我们却仍在素质教育的大门外徘徊。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忽视的是他们在提出问题中的思索过程。好的问题我们会对学生进行赞扬,可是一些看似可笑的问题,我们应该忽视吗?我们重视的到底是“问题”,还是“思索”,这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偏差的一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不同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的是思索过程,而并非问题本身,让学生学会思索才是语文教学之本。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中的“思索”归位,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入手:
  一、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让思索归位
  儿童从小就喜别出心裁,总不按大人说的话去做,由此常被大人认为是顽皮、胡闹,于是就成了挨骂的对象。你让他把太阳涂成红色,可他偏说太阳是七色的,这种思维往往被大人认为是可笑的。可是这却说明他们在思索。上学以后,学生更是接受严格的“听话教育”,逐渐适应了学校和家庭的游戏规则,尽力与师长保持一致,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也就僵硬了,他们没有了思索,只学会了如何服从。还有部分性格倔强学生也常会搞一些稀奇古怪的活动,这种学生常使老师恼怒,被当作“无法无天”的坏孩子而给予狠狠打击。因此,构建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是让学生学会思索的有力保障。只有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才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才能使学生不断思索,不断进步。
  二、抓住学生的独特见解,适时鼓励有利于让思索归位
  不管如何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有希望被老师认可的需要,所以每一个学生其实都在乎老师的看法,有时候一句鼓励性的话很有可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很有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教师有多忙,都应鼓励那些敢于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信心,得到乐趣。如在教《石壕吏》一文时,当讲到杜甫的爱国情怀时,有一个同学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杜甫当时正是壮年,大约是45岁左右,看到老翁家的惨状,就应当去代替老翁服役,自己不去光同情有什么用,所以他认为杜甫的爱国情怀值得怀疑。我认为就是这个学生,他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是真正在思索。原因有二:一是这个学生能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安吏之乱)结合杜甫的出生日期推出他的大概年龄;第二是他对传统思想敢于质疑,因为对杜甫是一个爱国诗人是我们在语文课上经常讲的,绝大多数学生接受了这种思想,同时也失去了用自己的思维去思索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应付老师的提问,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而是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分析、研究,从而达到学会思索的过程。
  三、摆正教材的作用,也有利于思索归位。
  教材是被我们使用的一种工具,是我们在使用它,而不是我们被它使用。在课堂上,当我们使用教材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语文的教材是帮助我们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思索,如何成长的一种工具,而不是要让学生去记住教材的内容本身。因为同一篇文章在不同时间,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不同,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会不同。如果我们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那么从真正意义上说,我们是永远也不可能解决问题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说明了思索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教会学生思索问题上,让学生懂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精神,从而为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尊重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这也说明思索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探新求知,学会思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