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谈高考作文:不要回到古代复述经典
作者:不详 时间:2006/4/20 19:53:0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40
第四,原汁原味地展示高三学生的生活画面、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这里强调的是“原汁原味”,不是过分理性地提炼出来的“蒸馏水”。就是说,哪怕带有某些杂质、某种污染,也比那种纯而又纯的“H2O”好!我曾经戏说:撇开写作技巧、知识面和词汇量不论。高中生的记叙文不如初中生,初中生的记叙文不如小学生。为什么?因为人长大了,就会多一些顾忌,多一些俗套,多一些粉饰,多一些“欲说还休”。所以,我不喜欢高三学生把自己装扮成相当“成熟”的“小老头”、“小老太”。应当充分展现一个本本色色、活蹦乱跳、童心未泯、当代风味、可亲可爱的“你”。你们的审美取向、思维节奏、情感色彩、文字风貌,是你们“这一代”的。我们这些老、中、青阅卷者,十分珍视高三“小朋友”们的个性风采,哪怕有些“另类”,也能颔首而对之。举一个例。1999年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位考生这么写:进入高中了,不断考试,痛苦不堪,于是设法移植了一位老教授的记忆,从此柳暗花明,考试不在话下,顺利考入了重点大学。(按:写到这儿,很是一般,许多考生都这么构思,“撞车”了!)进入大学之后,头一桩重大事儿是什么呢?就是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按:这在80年代阅卷时,肯定会引起反感,太不守学生的本分了!)终于如愿以偿,明日要和女朋友约会了。谁知前一天夜里,老教授突然思维活跃,不停思考,害得我彻夜未眠,第二天一觉睡到下午,错过了约会的良机。我责问老教授,他说:“科学的灵感稍纵即逝,我得抓紧它,这也是为你今后的发展着想啊!”第二次又约会了。老教授没有误我。我准时见到了美丽的姑娘,正欲张开口,说出全世界爱情领域最经典的三个字,突然,老教授又发威了,使我吐出来的不是那三个字,而是公式、定理和概念……姑娘一听,白了我一眼,说:“有毛病啊……”扬长而去。我立马同老教授算账。教授说:“看来咱俩的关系得调整调整了,应当以你为主,以我为客,客随主便,主取客长,方能和谐,方能进步。”我听了,拍手叫好,从此咱俩配合默契、相辅相成,一片和谐……面对这种记叙文,我已无须再作评点了,读者们肯定会会心一笑,肯定会喜欢这一老一少。
三、不要猜题押题
最近,在一些“变相图书广告”中,有人猜题、押题,甚至“自我诉讼”——某某图书在“变相泄密”。呜呼,高考社会病怎么会恶性发展到这般田地了呢!说得最多的,是今年依然考“话题作文”。今年考什么形式的作文,2006年6月7日上午一定会见分晓,谁也甭去猜,甭去投机!我们认为,每一个考生都不要去理会这一套。你只要认真地、扎扎实实地从几个主要方面去准备,到时候就一定会应付自如。这叫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投机,押宝,到头来只能顾此失彼,聪明反被聪明误。本人这些年也写过一些辅导文章,不管是放是收,有一条不敢妄为,那就是猜题。谁有这个胆?
至于高考作文形式,说白了主要是三种: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高三老师和高三同学,应当实实在在地搞好这三种模式的教与学。
先说“话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题干中“请以‘×××××’为话题”一语认真吃透。从法理上讲,“×××××”是命题者最核心的指令,考生认的就是这个引号里的内容。希望考生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数遍,咬文嚼字,弄懂吃透,否则就要“跑题”,一旦跑题便只好不及格了。去年的引号中是:凤头•猪肚•豹尾。一些考生把间隔号“•”误读为顿号“、”,结果这三个词便各自为政了,凝不成一个写作学术语。这就很不妙了。于是真有考生把“猪肚”单独抽取出来,大谈其如何从卤菜店买回卤猪肚,如何细嚼慢咽,细加品尝!这是典型的匆匆扫描、泛泛读题的苦果,实在是前车之鉴。2、我不赞成话题作文前面加一段“材料”,这种“材料”往往造成对考生的“心理暗示”,引得考生跟着跑,滑到它指示的氛围和格调中去。2003年全国话题作文,前面加了一则“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结果把考生引向了“低幼化”,如:记得我上初二时,掉了一块橡皮,疑心甲同学偷的,因为我与他不亲;不怀疑乙同学偷的,因为我与他很熟。结果恰恰相反,这说明“情感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认知。如此云云,高三学生简直变成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2004年江苏话题作文,前面加了一首哲理抒情诗,结果把许多考生引向了虚无,引向了抒情,引向了玩高深、谈玄理。今后不论命题者加不加这些“材料”,我希望考生都不要太迷恋它,只要冷静地读懂它,即可。3、话题作文可以,而且应当跳出“材料”,通篇可以不提及“材料”,只要让阅卷者明确地看到你的作文内容与引号中的内容有内在联系,就算切题。否则,就有可能写成20世纪80年代前期考过的那种“读后感”。
再说“材料作文”。它正好与“话题作文”相反,必须紧扣“材料”来写,同时要放开去,联系某种生活实际。需要说明的是:不能仅仅在作文的开头提及“材料”,而应当在行文的中间“点击”、“回应”一两次“材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