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十大难题

作者:不详  时间:2006/8/5 18:13:23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1516
  按说,20年上涨25倍也不算多,你看看,什么东西不上涨呢?问题是我们老百姓的收入没有上涨那么快啊?教育不是商品,怎能水涨船高啊?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啊,如此上涨下去,大学教育成为贵族教育,富人教育真的不远了,如此下去,还怎么靠教育缩小贫富差距,靠知识和谐贫富关系?大学教育费用实在该降下来了,降到什么程度?很简单,最少要降低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以下,我们总不能让农民饿着肚子供孩子上学啊! 
  我们的教育费用能降低下来吗?我看,完全可以。一是从国家教育投入有很大的空间看,应该降下来。报道中说,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总投资的比例事实上呈下降趋势,而老百姓承担教育费用的比例却在上升。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收费约400亿元,同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700亿元,家庭分担的高等教育年度投入比例达到36%,大大超过25%的设计比例。别下降了,升上去不就行了?而且要把这个升写如政府计划,让国民监督。二是我们从学习先进国家经验看,也应该降低费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日常运行成本每生约1.4万元左右,实际上学生分摊比例达44%,而国外通常在15%左右。即使,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但44%也实在多,我们是不是可以达到接近15%左右的世界先进水平啊?三是我们从提高国民素质看,也应该降下来。高收费的恶果有两个,一是一部分人上不起学,二是一部分人为上学铤而走险。这些都是国民素质提高的硬障碍。四是从维护教育形象来看,也应该降低下来。教育是引导人走向知识,走向文明,尤其是大学,更是智慧的摇篮,如果,我们总是学费高高,这个摇篮无疑充满了铜臭味,这样的形象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大学学费20年上涨25倍,该下降了!然而,从目前形势看,似乎没有一点下降的意思,看来是涨费容易,降费难啊! 
  六、义务教育义务难。 
  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了,是好事情,但是,在许多地区,这个义务实在难义务。 
  孩子上不起学,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权利,为什么?各种费用太昂贵,尤其是现在一些地方搞住宿制,实际上无形中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孩子在家吃住,不花钱,跑到学校花钱多,并学校是为了集中搞好规模教育,但是却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导致一些贫困家庭不让孩子上学,如果我们真的义务了,全免费了,当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这实在太遥远。 
  还有,孩子不能享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本来是义务教育,但许多地方私立教育把义务教育冲击的十分厉害,私立教育把最优秀的师资,最优秀的学生吸引走,必然导致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教育秩序不稳,私立教育掐尖,把义务教育掐穷了。 
  当然,我国各地情况复杂,事实义务教育不可能一到切,但是根据老百姓实际需要办义务教育,我认为总是可以的,根据地方财政办义务教育,我认为是可以的,让义务教育有更多的义务总是可以的,别把义务教育当成作秀工程总是可以的,但这几条,有几个官员能做到呢? 
  所以义务教育实在义务难。 
  七、教育投入到位难。 
  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2004年通过对全区中小学校的审计,发现一些学校存在乱收、乱用教育资金等问题,共查出违规金额4701.9万元。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其中少数旗县(区)的公用教育经费竟然为零拨付。按国家农牧区公用经费拨付标准核算,2004年全区累计应拨付4亿多元,实际拨款不足标准的一半,其中少数旗县(区)为零拨付。(资料来源4月10日新华网) 
  这不是个别现象,这是教育投入到位难的一个缩影,身为教师,我对学校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非常了解,却不说经费逐渐增加,能够按时拨发已经是善莫大焉了,许多地方除了保教师工资外,还是执行的几十年前的老办法,有的就是学校学费归学校,自负盈亏,更有甚者,还要把教师工资挪用,还要扣除学费的百分比,把学校的当作一个小财源。 
  《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第五十五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而现在,一些地方的教育经费不但没有逐年增加,反而是零拨付,这已经不仅是对教育的轻视问题,而是明显违背了《教育法》中的相关规定,有关部门应该追究这些地方领导的法律责任。 
  学校是公益事业,是提高人基本素质的事业,学校的经费必须有地方财政足够支出,如果连这一点都保证不了,我们地方政府的领导还谈何政治业绩?然而,可惜的很,我们的具体实际情况就是学校经费自己筹集,地方政府只保教师工资,我在想,难道真的是财政没钱吗?我看,不是没钱,公款管理漏洞太多,许多钱都腐败到个人腰包里了。 
  八、教师培训实效难。 
  众所周知,教育质量要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国家也推出了教师培训的系列工程,但具体实践中,这个工作做的实在不太好,教师培训成了个别教师的“镀金工程”,广大普通教师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培训。 
  比如这几年,国家搞了个骨干教师培训大计划,国家培训、省里培训、地县培训,多好啊。然而,我们某些人却把这么好的计划变成了小行动,因为推荐的所谓骨干教师不是领导眼中的红人,就是很少上课的校内管理人员,一些人把培训当成旅游观光的好机会,当成人情送人了,真正激昂上进,努力能干的骨干教师受不到培训。不该培训的培训了,只是对牛谈琴,当然,更谈不上让他们把培训的精神向基层一线教师传达了。该培训的没有培训,独自缓慢探索。 
  地方教育机构为了响应上级号召,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花架子培训,诸如“某某工程”“某某计划”之类,名词不断翻新,内容只凭领导想当然,只要有轰动效应即可。至于是否符合实际,产生效果,鬼才知道。反正档案要有,材料要送,新闻要上,电视要播,费用要收。于是,老师在忙碌完了上课、备课、看作业外,还要写够多少篇毛笔字,填够多少张听课卡,发够多少篇教研文,记够多少页学习笔记等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检查前的“阻击战”“突击战”“间谍战”等各种战术五花八门,和平时代,在学校里演绎着动纸笔、动口舌的战争,这是费神的“劳”。当然,还必须拿出“财”,不扣下几张钞票可不行,否则,继续教育证上大章不扣,评模?进职?妄想!这样的地方培训,教师怎能高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