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构建语文自主性学习策略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吴县中学 李君仁 时间:2006/9/27 20:36: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006
一、自主定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性
自主定向,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方法、过程以及文本的重难点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在“心理上(包括注意、记忆、思维)和知识上(感知理解教材的常识)”作好充分的准备。魏书生先生根据信息论原理创设了“六步教学法”,其中第一步就是“定向”,即教师确定本课学习的重点目标并告知学生。罗红依据现代解释学理论设计的“五步课文教程”第一步也是“定向准备”。他们都注意到了明确的目标在学习之初的指向作用,但是他们“定向”设计没有注意教师定向的依据。鉴于此,我们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自主定向,即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的基本方向,使学生学有目标,攻有方向。可以说,区分传统语文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标志就是看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的确定者是谁。
那么学生该如何才能有效地“自主定向”呢?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老师的提示指导。这里之所以提出老师在自主定向中的作用是为了防止理解的片面化。如果没有老师参与指导的自主学习,那将是盲目的、形而上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借助老师的背景提示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作初步阅读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理解。同时,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确定学习的基本目标。在“自主定向”的过程中,学生初次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目标逐步明确,并体现出层次性和多样化,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时,有的学生说课文的语言非常的优美生动,应该把语言美作为学习的重点;有的学生说自己写景时不知如何下笔,读了这篇文章,他很受启发,所以觉得领会作者写景时的情景交融应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有的同学说读完文章感觉作者对故都充满了热爱之情,而我们平时写作文却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像作者那样自然的表达出来,所以应当把怎样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作为学习方向等等。实际上,这个自主定向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整体感知的过程。
二、自主选择——尊重主体的差异性
学生在走近文本,多方对话中生成目标。目标的制定为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目标既是大家的,也是个人的。这些目标明显是以学生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依据,既带有集体倾向,又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制定的这些目标中有哪些是适合我自己的,哪些是我能力所不能及的,这就需要有个自主选择的过程。
如果说经过选择后的目标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那自主选择学习就是解决如何学的问题了。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文章特点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不必由老师强求统一。学生选择学法的多样化迸发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在《故都的秋》的学习中,大家在探讨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时,有的是分段概括,有的是列举小标题,有的是图文结合。接着我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春景图进行欣赏揣摩,学生兴趣十分高涨。有的声情并茂的朗诵,有的推敲用词,有的比较品味,甚至有的用水粉当场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秋。自主选择不仅体现在学习目标、内容、学法方面,还体现在作业和评价方面。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决定自己爱学的,想学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既是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
三、自主探究——注重过程的参与性
自主探究是自主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目标达成的必需步骤。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学生并非一下子就会探究的,因此就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指导。这一般要经历从半独立到独立,从对单一问题到复杂问题,从参与局部到掌握全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我们特别倡导“五字”学法,即:读—思—问—议—记。阅读是自主学习的基点,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知文本的起点,此间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的探究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与文本、师生充分对话,在对话中加强自我思索,深化理解。自主探究除了需要自我思考之外,绝不排除“善假于物”的能力。学生借助外力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在教师指导性的提示下再次深入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往往有助问题的自我解决。(2) 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甚至论辩,借助他人的思维成果或思维方式来启发自己的思维火花,驱遣自己的想象力。(3)翻阅静态的资料。走进图书馆、阅览室,查阅相关文章,获取第一手资料,提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4)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为探究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和广阔的空间,。(5)走进生活,加深体验。
无论是自我思索还是借助外力探究的知识,都需积累内化,学生可以在“记”中积累妙词佳句,思想情感、写作技巧, 在“记”中尝试练笔,内化积累。自主探究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学生努力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出发,选择自己认为有实用性、挑战性的问题,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网络、生活等对话中分析、比照,多角度思考从而抓住本质,解决问题。还以《故都的秋》为例,有些同学开始认为本文主题就是表达对故都的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课后查阅许多资料后又有了新想法,他们把本文和朱自清的《绿》和《荷塘月色》比照,以及联系当时历史背景,
大胆断言本文主题应该是作者借助春天表达对新生活的热爱向往,春是对祖国命运前途的暗喻。这里,我们不得不惊叹学生自主探究的胆量和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得到了自主的发展。
四、自主反思——强调行为的调控性
建构主义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评价。自主反思就是学生自我观照、评价过去的学习表现。学生在自我反思中展现自我,认识自我,可能看到了自我在探究学习时“自由的意志与精神”,也可能看到了自我在面对困难时的“沮丧和萎靡不振”。“反思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同时是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反思肯定优点,激励自己;正视不足,鞭策自己;总结经验,促进自己。常用的自主反思的方法就是自比和互比。自比就是学生在“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中诊断和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是不是自己的目标。用现在的“我”与以前的“我”相比较,检查自己知识能力、情意方面哪些做得更好了,哪些还不够。互比,就是同学之间相互比照,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学生在自我反思和借助他人的反馈中强化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并不断提高这种能力。
自主反思的实质是评价、反馈、调控。学生自主反思的基础是即时自我评价,目的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没有即时评价就没有即时调控。有些学生花费了很长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而其学习效果不佳,造成这种“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否有恰当语文学习方法,是否有成功的语文学习经验、做法,是否知晓自己语文学习的不足之处,是否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等。自然这些学生语文学习就像“雾里看花”般模糊不清,或是如“蒙在鼓里”般浑浑噩噩,不知所以。
总之,自主反思这个环节需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调控,从而为以后更好地学,更好的用打下基础。
五、自主运用——体现语文的实践性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重分析理解轻实践运用的倾向。这里设计自主运用环节,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有人问鲁迅先生文章应该如何写,鲁迅说:“文章应该怎么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用他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在读写实践中学会读写。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吕叔湘先生从掌握工具的基本途经的角度论述语文实践运用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更是从哲学的高度阐述“知行合一”的语文学习思想。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知”和“行”的统一。自主运用就是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运用中举一反三,形成技能,在运用中体验知识的力量和成功的愉悦。
实践运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包括四种:(1)理解迁移的习题;(2)拓展延伸的探讨;(3)课堂的语文活动;(4)生活实际的应用。学生量力选择实践形式,自主锻炼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语言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性的机能。”正是在自主运用中,学生锻炼能力的同时发现了先前学习的不足,找到了新的努力的方向,为下一步学习目标的制定作了准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