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需要激情
作者:淮南市二十一中 朱广永 时间:2006/12/24 17:11: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00
“愤怒出诗人”,诗歌本来就是感情的流露,诗歌的本质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是人类某种共同的宝贵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毛诗序》) 列宁也说过:“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
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很好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诗歌的教学中就更应该突出教师的情绪感染和情感熏陶,点燃学生的激情,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生对诗歌的有效感之,感悟,师生共同来完成诗歌的教学。如果教师尽管能吃透教材,但不突出情感的作用,单靠唱独角戏,把每一句诗都分析的很透,其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怎样才能富有激情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吃透教材。即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蕴涵的意境,并通过诵读、品味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再现诗歌的意境。如宣沫对《错误》中“哒哒的马蹄声”的理解就很到位。课堂上,他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启发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想到“哒哒的马蹄声”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思妇”的心理活动。由于他理解到位,准备充分,引导得法,学生配合的十分默契,学生的回答不时获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
二、 要有合理的设计。如果设计不合理,教师纵然激情似海,其效果也甚微。如有的青年教师教授《致大海》时,几乎每节都要分析一下,且每节的分析方法都雷同,尽管也有师生互动,但学生思考时间有限,学生答不出所以然,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的满堂灌,一节课草草的结束了这篇课文,上得自然索然寡味。原因在于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没有用一种好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比如有感情的范读课文,指导学生充满激情的边朗读边分析个别诗节,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地分析其它诗节,最后老师用形象得体的语言总结,如有时间再向课外拓展。我想,这样的设计教师上起来肯定要轻松得多。对于长诗要短教,即抓住主要东西(主要诗节或主要诗句)设计几个问题就行了,次要的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外思考,或留作课外作业,高中学生完全有这个能力来完成。相对来说,宣沫老师和孙育老师的设计比较合理,虽一节课要完成三首诗的教学,但他们在事先设计时就确定为只着重讲1—2首,其余或简略讲解或留作课外作业。这样设计比较科学,因为经过老师的训练,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诗歌的方法,自然能够独立地解决老师所留的问题,这也是“留白”的艺术。宣沫老师的设计是这样的,他在快速导入课文后,按照涵咏情感、感受意象、品位语言这三个层面来分析三首诗。孙育的设计更为简洁,他只上《致橡树》这一首,其余两首作为作业,回去自己鉴赏。
设计诗歌教学时还要注意,教师要把最容易煽情的地方,最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地方放在高潮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教学跌宕多姿。如宣沫在教《错误》时,则把“哒哒”的马蹄声的理解放在高潮部分,处理的很到位。综观他的教学过程,如果说导入是开始,上《致橡树》是发展,上《错误》是高潮,那么简略地上《面对大海,春暖花开》则是结局。
三、 有好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爱好诗歌,然后才能教好诗歌。从孔子教授《诗经》到“五、四”前期,中国一直重视“诗教”( “五、四”以后“诗教”传统实际上难以为续)。古今文人墨客无不爱好诗歌,并能吟诗作词,我们虽不能人人会写诗,但会诵诗,会教诗,却是每位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怎样诵诗呢,那就是一定要读出诗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和情感,这样才有抑扬顿挫之美,诗的感情也会被表达的恰如其分,对学生也有示范和陶冶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朗读具有表情达意、唤起想象、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张厚感先生认为:重音、节奏,抑扬顿挫不作为硬性要求,只要学生能读得清晰、流利、感情恰如其分就行。我认为要真正把感情读得很准确,则重音,语速、语调等不能不考虑,因为诗人的感情主要是通过这些来体现的,只是教学时,教师可示范1—2节,其余让学生揣摩朗读。诗歌具有多义性,“义”决定着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和感情。“诗无达诂”,对“义”的不同理解,其读法也不同;“义”揣摩不准,则朗读技巧再熟练,读起来也无美感。有时老师的揣摩也不一定准确,学生只要对“义”的理解能说出道理,就应当给予肯定。
朗读可分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情感朗读这三个梯度进行,每个梯度又可用分组朗读、单人朗读、齐读等方式进行。
对于诗歌教学,方法很多,如范读、美读、涵咏、品味、创造性朗读等,我认为不管那种方法,都要按“三维目标”来设计,而且不管那种教学设计,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驾驭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有激情。教师要尽量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引导、点拨,清新、美丽、饱蘸感情的语言就如涓涓溪水使学生顿感惬意(此外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等也要做到恰如其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脑力劳动的成果。”听于漪、陈钟梁等名师讲课,简直是一种享受。于漪老师讲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声情并茂,她上课犹如演员进入角色那样动情,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方式驾驭教材,感染学生,她讲《周总理,您在哪里》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语言震撼了学生,让他们不仅体会到了人民对总理的深厚感情,而且领会到了总理的精神实质。
这些名师在教授诗歌时,不仅语言流畅、美丽、机智、幽默,极能煽情,而且手势自然、表情面部变化多端,与其口语融为一体,他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也是浑然一体的,可以说他们的整个课堂有着诗一般的节奏、诗一般的激情、诗一般的氛围。如果说于漪、陈钟梁是全国名师,其语文素养自然很高,但宣沫、孙育这两位青年教师在这次比赛中能把课上到这种效果也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他们是赛前几个小时前才抽签定下的课,可见其综合素质尤其是语文素养也是很高的。
总之,诗歌本来思想感情的流露,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哲理诗,都跳动着一种激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了并再现了这种激情,那么教学肯定会相得益彰。不光是诗歌,其他文体的教学也要有感情。无情则无趣,无趣则学生不喜欢学,“寓教于乐”吗。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都充满激情,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情趣盎然,教学效果也会倍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