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考场作文的行文速度?

作者:佚名  时间:2007/3/18 17:48:3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63
  由于应试作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因此,必须提高作文的行文速度,否则,就难以完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行文的速度呢?
  1.平时训练严格限时。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考场作文的行文速度是与平时的作文训练紧密相关的。要想提高考场上的行文速度,就必须在平时就加强这方面的强化训练。平时作文,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不拖拉,不松懈,按时完成。一般将作文的时间限定在50分钟左右,努力确保在6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坚持训练,养成习惯,到了考场上,行文的速度自然就不用担心了。
  2.开列提纲确定框架。列提纲是提高行文速度的很有效的措施。它可以在确定中心,明确思路,构思框架,划分层次,选用素材,调配语言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行文以此为根据,可以避免偏离题旨,思路不清,素材遗漏,语言阻塞等弊病。
  3.构思在先行文于后。有了成熟的构思,才有一气呵成的行文。动笔之前,一定要在大脑中充分酝酿,把文章的各个方面都思考得相对成熟。中心明确了,思路确定了,素材选好了,语言定位了,然后再动笔,这样才能写得速度加快,文脉贯通。
  4.避生就熟运笔不休。写作选词造句,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字词句,力避生僻的字眼。一旦遇到自己不把握不熟悉的字词句,可以先留下空格,暂时跳过去,等写完全文,回头再解决。行文过程中,尽量顺着思路一气写下去,不在中间停留,避免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现象的发生。
  【例文】2006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
  “冰糖葫芦”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着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
  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让我深信不疑。那会儿我还小,还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就买谁的吃。
  于是,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熟。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的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5岁小破孩儿。
  老北京很喜欢我,每天收摊儿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脑袋说:“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年幼的我不懂这些话的意思。于是认真地望着卖糖葫芦的说:“赶明儿我一准儿干这个。”老北京笑笑不语。
  15年后,我长成20岁的大小伙儿。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再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的前途奔波,现在的理想是当个白领,再也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那悦耳的吆喝声也随着时代变迁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到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虽然15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比划15年前那个小破孩儿。
  他惊异地望着我,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了我一串糖葫芦。“提前付你的工资,像当年一样跟我吆喝。”我仿佛又找到了自己的童年,然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张不开口,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20岁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然后,他一个人吆喝开了。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那悦耳的吆喝声悠悠扬扬进入我的脑海,像一缕残梦——胡同深处、四合院、门墩儿——小破孩儿——妈妈……一股热浪敲击我的心房,终于我抛开一切,敞开喉咙——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时代变迁,但北京那如歌的吆喝声却穿过岁月飘向2008,到那时候,让世界友人都来听听地道的吆喝,品尝这醉人的京韵吧——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简评】
  本文以“吆喝”为“北京的符号”,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文章写自己成长过程中对“吆喝”情感态度的两次转换,表明“老北京的吆喝”已溶入我这个北京人的血液,表达一种地域文化传承的意愿。立意别具匠心。文章于朴实的叙事描写中见真淳,结尾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吆喝声声,诉不尽久久的渴盼;乡情缕缕,道不完深深的怀念。一声深情的吆喝,穿越15年的烟尘,巧妙地串起了过去、现在、未来,仿佛一串玲珑剔透的冰糖葫芦,真让人有说不出的感动。也让人禁不住要对该考生的谋篇手法暗叹不已。其实全文最令人称道的当是其能抓住那极为平凡的吆喝声,勾连出北京的符号,再滋有味地一步步展示的技巧。至此,让人始对“夕阳芳草寻常物,善解皆为绝妙词”深信不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