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之《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220字。
《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时间之隔造成的乡村人不识字。
2.理解语言、文字各自的适用范围与优缺点。
3.学习研究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序言、乡土本色、文字下乡三章。对本书的主要内容、结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本课将要接触到的造成文字乡下难的原因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认识不全面。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时间之隔造成的乡村人不识字。
难点:理解语言、文字各自的适用范围与优缺点;学习研究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再论文字下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文字下乡阐述了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文中批驳了“城里人”对“乡下人”不识字的偏见,指出文字本身具有的传情达意的局限性等特点,指出在熟人社会中表情、动作和声音等都能很好地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文字就未免有些多余。而“文字下乡”,也不应是对“愚”的乡下人居高临下地强制推行的教化。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论文字下乡,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二、出示目标,明确重难
见上
三、预习检测,以学定教
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前预学任务”,教师点拨纠错。(略)
四、精讲探究,研读课文
1、复习回顾上节文字下乡内容
文字下乡思路图:
2、再论文字下乡主旨:本篇着眼于时间格局。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内涵: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指个人一生中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今昔之经验;二是社会的世代之隔,指社会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并将之延续下去。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时,感到记忆不够时,才需要借用外在的工具即文字,否则口口相传的语言已经足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而乡土社会的特点正是“不流动”——生活形态定型,缺乏变化,因此从时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也没有文字的需求。
思路图:
3、问题探究
(1)如果说乡下人不识字就是“愚”,作者心里“总难甘服”的原因是什么?
乡下人不识字是没有学习的机会,不一定是没有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