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20字。 现代诗歌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语言环境,陌生的是诗人的情绪以及传达情绪的手段,因而读起来似懂非懂,有似曾相识又遥不可及的感觉。《雨巷》作为现代诗歌的结束篇,我想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地引导学生鉴赏,又要对前段学习作一个归纳总结,因而在备课时,我把两种思路融合在一起。在
雨巷
戴望舒
梦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象征的手法。
2.体会本诗的“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及师生互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感悟法、交流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现代诗歌的学习就要落下帷幕了,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风流才子徐志摩的潇洒飘逸,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对多难的祖国,面对多难的父老乡亲,诗人闻一多、艾青所发出的痛苦呼喊,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懂得了读诗得先了解诗人及其创作的背景,有哪位同学愿意讲讲你所知道的戴望舒——
明确:戴望舒,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32年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那我们今天读到的《雨巷》,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
明确: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飘忽朦胧的,悠长寂寞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一切都是那样“凄婉迷茫”。诗人把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三)研习诗歌